《宿定林示无外》

时间: 2025-01-01 15:41:50

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陇来。

欲归今晼晚,相值且徘徊。

谁谓我忘老,如闻虫造哀。

邻衾亦不寐,共尽白云杯。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宿定林示无外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女穿林至,姮娥度陇来。
欲归今晼晚,相值且徘徊。
谁谓我忘老,如闻虫造哀。
邻衾亦不寐,共尽白云杯。


白话文翻译:

天上的仙女穿越树林而来,月宫的嫦娥也跨过山岭而至。
今晚想要回家,但正巧遇见她,便在此处徘徊不前。
谁说我已忘却年老?就像听到虫鸣在哀啼。
邻床的人也无法入睡,我们共同举杯畅饮白云之酒。


注释:

  • 天女:天上的女神,常指仙女。
  • 姮娥:嫦娥,月亮的女神,因偷吃仙药而飞升月宫。
  • 晼晚:傍晚的时间。
  • 相值且徘徊:在此相遇而踌躇不前。
  • 忘老:忘记了年老,形容诗人心中仍有年轻的情怀。
  • 虫造哀:虫鸣声听起来像是在悲哀地哭泣。
  • 邻衾:邻床的人,指和诗人同寝的人。
  • 白云杯:用白云酿造的酒,象征清丽高雅的饮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来振兴国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沉郁顿挫的长篇,也有清新明快的小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反映了他在深秋时节的感慨。诗中表现了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无常的思考,充满了人对生命的思索与感叹。


诗歌鉴赏:

《宿定林示无外》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天女与嫦娥的形象,诗人将自然与神话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描绘了两位仙女的到来,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要回归现实又无法割舍当下的美好时光。

诗中“谁谓我忘老”的句子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年华已逝,但内心的激情与对生活的热爱依然存在。尤其是“如闻虫造哀”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受,虫鸣如泣,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两句“邻衾亦不寐,共尽白云杯”,表达了诗人与知己共度良宵的情景,虽然夜深人静,但心中的情感依然热烈。白云杯的意象不仅象征着清新高雅的饮品,也暗示着诗人与友人的志趣相投,尽享生活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在抒情中蕴含哲理,既有对青春的怀念,也有对生命的深思,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女穿林至:描绘仙女穿越树林而来,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2. 姮娥度陇来:嫦娥从山岭而来,进一步增强了神话色彩。
  3. 欲归今晼晚:表达了要回家的欲望,暗示时间的流逝。
  4. 相值且徘徊:与仙女相遇却不愿离去,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5. 谁谓我忘老:反驳他人对自己年老的看法,显示诗人的年轻心态。
  6. 如闻虫造哀:虫鸣声似在悲哀,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7. 邻衾亦不寐:与同床之人同样无法入睡,表明情感的共鸣。
  8. 共尽白云杯:共同举杯畅饮,表现出对生活的享受与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虫造哀”,形象生动地传达了情感。
  • 拟人:将虫鸣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更具人性化。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与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神话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最终在与友人共饮的场景中寻找到了一丝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女:象征美好、纯洁的事物。
  • 姮娥:代表神秘与浪漫的期望。
  • 虫鸣:暗示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
  • 白云杯:象征高雅的生活和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女”指的是谁? A. 嫦娥
    B. 西王母
    C. 仙女
    D. 织女

  2. 诗人对年老的态度是?
    A. 忽视
    B. 怀念
    C. 感慨
    D. 欢迎

  3. “邻衾亦不寐”的意思是?
    A. 和朋友一起喝酒
    B. 和邻床的人无法入睡
    C. 和朋友分享快乐
    D. 和朋友一起回家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李白:两位诗人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在诗中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王安石的细腻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