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时间: 2025-01-04 09:05:49

衣袂满京尘,荏冉归无计。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

仙侠两蹉跎,有恨和谁理。

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衣袂满京尘,荏冉归无计。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
仙侠两蹉跎,有恨和谁理。
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衣衫沾满了京城的尘土,无奈地归来却没有办法。王粲在楼上已经愁苦万分,更何况外面还连绵不断地下着雨。仙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蹉跎,心中的怨恨又能与谁诉说呢?在红色的欢场中,宿醉醒来,耳边响起琵琶的细语,勾起了无尽的感慨。

注释:

  • 衣袂:指衣服的袖子或边缘。
  • 荏冉:形容缓慢而又无奈的样子。
  •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因其才华而常被后人提及。
  • 蹉跎:形容时光的流逝与错过,通常带有惋惜之意。
  • 红煼:指欢场、酒楼等地方,带有热闹喧嚣的意味。
  • 琵琶语:琵琶的声音,象征着音乐的细腻与情感的表达。

典故解析:

王粲登楼是指东汉文学家王粲的名作《登楼赋》,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忧虑。仙侠则指代诗人内心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感受,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在历史上以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和对民主思想的传播而闻名。作品风格独特,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

创作背景:

这首《卜算子》创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感受到的个人无奈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的心路历程。开篇“衣袂满京尘”,以衣衫沾满尘埃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无奈,似乎在暗示着他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归属感。接着“荏冉归无计”,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迷茫和无奈,突出了一种孤独感。

“王粲登楼已百忧,那更连天雨”,提到王粲,既是对历史的呼应,也体现了诗人对当下的忧虑。在王粲的忧愁与连绵的雨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处诉说的孤寂与悲伤。接下来的“仙侠两蹉跎”,一方面是对理想的追忆,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对现实的叹息,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

最后两句“红煼欢场宿酒醒,切切琵琶语”,则用欢场的热闹与琵琶的细语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在繁华背后的孤独感,暗示着即便在热闹的场所,也难以掩盖内心的苦楚与思虑。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梁启超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袂满京尘:诗人衣衫沾满了京城的尘土,象征着其在世俗生活中的沉重与疲惫。
  2. 荏冉归无计:归途漫长,诗人感到无计可施,突显出对未来的迷茫。
  3. 王粲登楼已百忧:提及历史人物王粲,表达出诗人对当下忧愁的共鸣与感受。
  4. 那更连天雨:连绵的雨水,象征着持续不断的忧愁与悲伤。
  5. 仙侠两蹉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表现出对人生的惋惜。
  6. 有恨和谁理:内心的怨恨无处诉说,表现出孤独感。
  7. 红煼欢场宿酒醒:欢场的热闹与宿醉醒来的瞬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8. 切切琵琶语:琵琶的细语,象征对过往的思念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衣袂满京尘”比喻生活的艰辛。
  • 对仗:如“仙侠两蹉跎”与“有恨和谁理”,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琵琶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增加了音乐的灵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抒发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的孤独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衣袂:象征着个体在世俗生活中的困顿与沉重。
  • 京尘:代表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繁杂。
  • 王粲:象征文学与历史的传承,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 仙侠:代表理想与追求,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琵琶:音乐象征,表现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李白
    • B. 王粲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填空题:诗中“荏冉归无计”的意思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B. 王粲
  2. 归途漫长,感到无计可施。
  3. 错。诗人对现实表现出无奈与忧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楼赋》:王粲的名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对家人的思念与忧虑。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卜算子》在孤独感与思乡情感上的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情感,但李白的诗更为简洁明了,而梁启超的诗则充满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感受。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2. 《梁启超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3. 《清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