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脱布袴
贵家纨袴金梭织,
贫家布袴才蔽膝。
半夜打门持文书,
脱袴贳酒待里胥。
何时赎袴要御寒,
亦为官掩催租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富人和穷人在生活条件上的差异。富人穿着用金丝织成的华丽衣物,而穷人只穿着布袴,勉强遮住膝盖。半夜有人敲门,带着公文,穷人急忙脱下袴子,去借酒款待来人。什么时候才能赎回袴子以抵御寒冷呢?这也是为了官府催租的痛苦。
注释:
- 纨袴: 指用精细丝绸制成的衣物,多用于形容富贵之人。
- 布袴: 指用粗布制成的衣裤,多用于形容贫苦之人。
- 打门: 敲门。
- 文书: 这里指的是公文或官府的文书。
- 脱袴: 脱下裤子,这里带有急迫的意味。
- 贳酒: 借酒,意指为接待客人而借酒款待。
- 里胥: 指当地的官员,或是负责催租的官吏。
- 御寒: 抵挡寒冷。
- 催租瘢: 指催租造成的伤痕,隐喻租税的压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字君实,号用之,晚号苍溪居士。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他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而闻名,常以平民的苦难为题材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
《脱布袴》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阶级分化严重的时期。诗人以自己对贫苦人民生活的观察为基础,写下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贫富差距的无奈与愤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鲜明地呈现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富人穿着华丽的纨袴,而穷人则只能穿着粗糙的布袴。诗的开头以“贵家纨袴金梭织”引入,给人一种奢华的视觉冲击,而“贫家布袴才蔽膝”则让人感受到贫苦的窘迫,形成鲜明的对照。
接下来的“半夜打门持文书”,通过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展示了官府对贫民的压迫与打扰。穷人在面对官吏时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得不脱下袴子去借酒招待,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客人,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最后两句“何时赎袴要御寒,亦为官掩催租瘢”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未来无望的深切感慨。诗中透露出对官府的控诉和对贫困生活的悲哀,充满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贵家纨袴金梭织: 富贵人家穿着用金丝织成的华美衣物。
- 贫家布袴才蔽膝: 贫穷的人家只能穿着粗布的袴子,勉强遮住膝盖。
- 半夜打门持文书: 半夜里有人敲门,手中持有公文。
- 脱袴贳酒待里胥: 穷人急忙脱下袴子,去借酒招待来访的官吏。
- 何时赎袴要御寒: 穷人何时才能赎回袴子抵御寒冷呢?
- 亦为官掩催租瘢: 这也是为了掩盖官府催租带来的痛苦。
-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富与贫的对比,增强了诗的主题。
- 反问: “何时赎袴”表达了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
- 象征: 袴子象征着生活的基本保障,失去袴子即失去尊严。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贫富差距以及贫苦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反映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意象分析:
- 纨袴: 象征富贵与奢华。
- 布袴: 象征贫穷与无奈。
- 酒: 作为待客之物,象征着交际与应酬。
- 寒: 象征着生存的困境与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纨袴”指代什么人群?
A. 贫穷人群
B. 富贵人群
C. 平民百姓
D. 官员 -
“脱袴贳酒待里胥”中的“里胥”指什么?
A. 朋友
B. 官吏
C. 商人
D. 隣居 -
诗人对社会的态度是?
A. 满意
B. 冷漠
C. 关心与同情
D. 讽刺与嘲笑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将进酒》: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则通过描写自己贫困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关注,与刘克庄的《脱布袴》形成了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