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偶成
作者: 夏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非才遍历清华地,悟佛方为止足身。
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
白话文翻译:
我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走遍了名声显赫的地方,
只有领悟佛理后才算真正找到了归宿。
不要去追逐浮华的名利,
因为三千世界,不过是一粒微尘。
注释:
- 非才:不是才华,指作者自谦。
- 遍历:走遍,经历。
- 清华地:指名声显赫、光彩夺目的地方。
- 悟佛:理解佛教思想。
- 止足:停留、安顿。
- 浮名浮利:空虚的名声和利益。
- 三千世界:指宇宙万物或世间万象。
- 微尘:微小的尘埃,象征微不足道的事物。
典故解析:
- 此诗中提到的“悟佛”与佛教思想密切相关,强调内心的觉悟与精神的追求。诗人通过对名利的否定,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约964-1040),字子文,号梅溪,宋代诗人,晚唐五代之际的诗风影响了他。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以佛教思想为背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风气逐渐重视名利,士人们在追逐功名的过程中常感到迷茫,夏竦以此诗表达对浮华世界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偶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对名利的超脱。首句自谦其才,表明作者不以才华自傲,反而强调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后文提到“悟佛”体现了内心的觉悟,暗示着一种对世俗的超然。诗中“浮名浮利莫相试”则直接表达了对名利的否定,显示了作者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一句“三千世界一微尘”揭示了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提醒读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的自我。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个人的反思,又有普遍的人生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非才遍历清华地:作者自谦,虽走遍名声显赫之地,但并无才华。
- 悟佛方为止足身:领悟佛理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与安宁。
- 浮名浮利莫相试:劝告他人不要追逐空虚的名声和利益。
- 三千世界一微尘:世界的繁华与喧嚣,最终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采用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如“浮名浮利”与“三千世界”。
- 比喻:将名利视为浮云,世界比作微尘,表现了对世俗的蔑视和对真理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对浮华的名利,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宁静,倡导追求真实的自我与精神的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华地:象征名利与权势的地方,反映出社会的浮躁。
- 佛: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代表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微尘:象征人世间的渺小与无常,提醒人们要珍惜内心的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非才”是什么意思? A. 有才
B. 没有才
C. 才华横溢 -
“浮名浮利”主要指什么? A. 真实的名声和利益
B. 空虚的名声和利益
C. 名声和利益的结合 -
诗中提到的“三千世界一微尘”意在强调什么? A. 世界的辽阔
B. 人生的渺小与无常
C. 人类的伟大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宁静。
- 《登高》:杜甫的作品,透过对自然的观察,反映了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偶成》都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但《登高》更侧重于对人生苦难的感受,而《偶成》则强调对名利的超脱与内心的追求。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传记》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