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十二首》

时间: 2025-01-08 22:24:17

过雨芰荷乱,繁阴竹树多。

雏声知鸟哺,萍动见鱼过。

细径饶苔藓,阴墙引薜萝。

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十二首 张耒 〔宋代〕

过雨芰荷乱,繁阴竹树多。 雏声知鸟哺,萍动见鱼过。 细径饶苔藓,阴墙引薜萝。 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

白话文翻译:

经过雨水的洗礼,荷叶显得凌乱,竹树下阴凉处更加繁茂。 小鸟的叫声让人知道它们在哺育后代,浮萍的摇动显示出鱼儿游过。 小径上长满了苔藓,阴暗的墙边爬满了薜荔和女萝。 头巾随意地歪斜着,懒散的样子,我这疏懒的生活又将如何呢?

注释:

  • 芰荷:指荷叶。
  • 繁阴:指树荫浓密。
  • 雏声:小鸟的叫声。
  • 萍动:浮萍因鱼游动而摇晃。
  • 细径:狭窄的小路。
  • 饶:充满。
  • 薜萝:薜荔和女萝,两种蔓生植物。
  • 角巾:古代男子戴的头巾。
  • 疏懒:懒散,不拘小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选自《夏日十二首》,描绘了夏日雨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多有闲暇时间欣赏自然,表达个人情感。张耒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夏日雨后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以及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雨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叶的凌乱、竹树的繁阴、小鸟的哺育声、鱼儿游过的动态以及小径上的苔藓和墙边的薜荔女萝。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而闲适的生活氛围。诗中的“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和享受。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过雨芰荷乱,繁阴竹树多。”——雨后荷叶显得凌乱,竹树下的阴凉更加浓密。
  2. “雏声知鸟哺,萍动见鱼过。”——小鸟的叫声让人知道它们在哺育后代,浮萍的摇动显示出鱼儿游过。
  3. “细径饶苔藓,阴墙引薜萝。”——狭窄的小路上长满了苔藓,阴暗的墙边爬满了薜荔和女萝。
  4. “角巾从倒侧,疏懒欲如何。”——头巾随意地歪斜着,懒散的样子,我这疏懒的生活又将如何呢?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雏声知鸟哺”,将小鸟的叫声拟人化,使其具有哺育后代的意识。
  • 动态描写:如“萍动见鱼过”,通过浮萍的摇动来表现鱼儿的游动,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夏日雨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芰荷:象征着夏日的清凉和自然的生机。
  • 繁阴:代表着树荫下的凉爽和宁静。
  • 雏声:表现了小鸟的活泼和自然的和谐。
  • 萍动:动态地展现了鱼儿的游动和水的活力。
  • 苔藓、薜萝:象征着自然的生长和岁月的痕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过雨芰荷乱”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雨后荷叶凌乱 B. 雨后竹树繁茂 C. 雨后小鸟哺育 D. 雨后鱼儿游动

  2. “雏声知鸟哺”中的“雏声”指的是什么? A. 小鸟的叫声 B. 鱼儿的游动声 C. 风吹树叶声 D. 雨滴落地声

  3. 诗中“角巾从倒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A. 严谨认真 B. 懒散随意 C. 忙碌紧张 D. 忧郁沉思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天的宁静景色,与张耒的夏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夏日十二首》与杨万里的《小池》:两者都描绘了夏日的自然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整体背景,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