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岑公洞》
隋邦危乱谁得免,虚鉴真人愿独行。
道骨仙风今可想,幽栖岩洞及高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隋朝动荡的时期,谁能逃脱动乱的命运。诗人渴望能像传说中的真人一样,独自修行。如今,虽然可以想象道士的超凡脱俗,但真正的隐居生活却只能在幽静的岩洞中寻找。
注释
- 隋邦:指隋朝,诗人李焘生活在宋代,隋朝的动乱影响了他的感受。
- 虚鉴真人:指的是一种追求道教理想的生活状态,隐士或道士,象征超然物外。
- 道骨仙风:形容道士的气质,意指其身上流露出的高贵和超凡。
- 幽栖岩洞:指隐居的地方,象征着清静和远离尘世的生活。
- 高明:指高超的智慧或道理。
典故解析
“真人”在道教中指的是具有超凡脱俗品质的人物,通常指那些达到高深道理、修行有成的隐士。李焘在此诗中提到的“虚鉴真人”,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化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焘,字梦阮,号南溪,宋代诗人,曾任教职,精通诗词,擅长山水田园题材。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隋朝动荡时期,正值历史变迁之时,李焘借此表达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鉴赏
《岑公洞》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隋朝动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生活的渴望。诗的开篇提到“隋邦危乱”,直接点出社会动荡的背景,给人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接着,诗人提到“虚鉴真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体现了他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道骨仙风今可想”,在这句中,诗人通过“道骨仙风”形容那种理想中人应有的气质,既高洁又脱俗,似乎在呼唤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最后以“幽栖岩洞及高明”结尾,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在岩洞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无奈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和情感。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隋邦危乱谁得免”:指出在隋朝动乱的历史背景下,人人都难逃其害。
- “虚鉴真人愿独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真人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独自修行于世外。
- “道骨仙风今可想”:想象中道士的气质,渴望达到那种超凡的境界。
- “幽栖岩洞及高明”:希望能在幽静的岩洞中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形成了严谨的结构。
- 比喻:用“道骨仙风”比喻理想中的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追求。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在动乱时代人们对安宁和智慧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隋邦:象征动荡不安的社会。
- 真人:象征理想的隐士生活。
- 道骨仙风:象征高洁的气质和理想。
- 幽栖岩洞:象征隐逸的生活环境和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隋邦”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汉代
- B. 唐代
- C. 隋代
- D. 宋代
-
“虚鉴真人”中的“真人”指的是?
- A. 武将
- B. 诗人
- C. 道士
- D. 儒生
-
诗人希望隐居的地方是?
- A. 城市
- B. 岩洞
- C. 庭院
- D. 山顶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酒与月的诗意,而李焘的《岑公洞》则更关注内心的隐逸与修行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赏析》:对古诗词的详细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