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
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
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
白话文翻译:
湖面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广阔得让人惊叹,湖水之中有着如同修眉般的山影映出。湖水深邃,似乎潜藏着龙的栖息,山间宁静,几乎无人行走。这里似乎与神仙有约,世俗的情感在此消失殆尽。鸟儿叫声和猿猴的鸣叫渐渐停息,只有乐声仍在空中回荡。
注释:
- 镜面:比喻湖面平静如镜。
- 千顷阔:形容湖面广阔,面积非常大。
- 修眉:形容山影如同修饰过的眉毛,优美而柔和。
- 龙蛰:传说中龙在水中潜伏,形容湖水深不可测。
- 真仙:指神仙,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 轩乐:天上的乐声,指空中悠扬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焘,字子华,号双溪,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李焘游历洞庭湖时,湖光山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李焘的《洞庭》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展现了洞庭湖的自然美和诗人内心的宁静。首联通过“镜面千顷阔,修眉一带横”描绘出湖面的平静与山影的柔美,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接下来的描写“湖深有龙蛰,山静少人行”不仅强调了湖的深邃与山的静谧,更将读者带入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
“似与真仙约,都无世俗情”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淡泊与超脱,似乎在这里,时间与空间都被凝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的“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则在宁静之中又增添了一丝动感,乐声的余韵仿佛是在提醒人们,尽管身处静谧之中,但生命的乐趣依然存在。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宁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然,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诗中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深刻体现了宋代词人的风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镜面千顷阔”:湖面如镜,形容其广阔无垠。
- “修眉一带横”:山影如眉,形容山的柔和与美丽。
- “湖深有龙蛰”:湖水深邃,似乎藏有神秘的生物。
- “山静少人行”:山中宁静,几乎无人打扰。
- “似与真仙约”:似乎与神仙有约定,强调超凡的境界。
- “都无世俗情”:没有世俗的牵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鸟啼猿叫歇”:鸟叫与猿鸣渐渐停止,营造宁静的氛围。
- “轩乐有余声”:乐声余音绕梁,充满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镜面”比喻湖面平静,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添了诗意。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超脱,展示了一种理想的归隐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面:象征宁静与广阔。
- 修眉:象征优雅与美丽。
- 龙蛰:象征神秘与深邃。
- 鸟啼猿叫:象征生命的存在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镜面千顷阔”所指的是什么?
- A. 湖面
- B. 天空
- C. 山脉
-
“湖深有龙蛰”中的“龙”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神秘力量
- C. 友谊
-
诗人对世俗情感的态度是?
- A. 依恋
- B. 超脱
- C. 忧伤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比较李焘的《洞庭》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李焘更强调湖面与山的静谧,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山林的幽静和人的孤独感。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欣赏》
- 《李焘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