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袁通判游越中三首·鸿禧观》

时间: 2025-01-06 13:06:03

停舟过桥去,两岸绿垂杨。

绕屋水为界,入门花满廊。

如今为道观,闻昔是书堂。

此意与谁说,春风湖渺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停舟过桥去,两岸绿垂杨。
绕屋水为界,入门花满廊。
如今为道观,闻昔是书堂。
此意与谁说,春风湖渺茫。

白话文翻译

我停舟过桥而去,看到两岸的垂柳郁郁葱葱。
水绕着房子形成界限,走进门来却是花香满廊。
如今这里变成了道观,听说曾经是书堂。
这种情感该与谁诉说呢?春风吹拂,湖面迷雾弥漫。

注释

  1. 停舟:停下船只。
  2. 绿垂杨:指柳树的枝叶垂落,形容柳树的繁茂。
  3. 水为界:水将房子与周围环境隔开。
  4. 入门花满廊:进入房屋的门口,花香四溢,花朵盛开。
  5. 道观:道教的庙宇。
  6. 书堂:昔日读书的地方,指书房或学堂。
  7. 此意与谁说:表达内心感慨却无处倾诉的孤独感。
  8. 春风湖渺茫:春风吹拂,湖面朦胧,形容环境的美好与内心的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生活在宋代,字子华,号简斋,浙江人。陈著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著称,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表现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游览风景的过程中,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往昔书院时光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道观”和“书堂”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开篇的“停舟过桥去”,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诗人仿佛带着一种闲适的心情在游览。两岸的“绿垂杨”勾勒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绕屋水为界,入门花满廊”,描绘了诗人所到之处的美丽景象,水流环绕,花香四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与后文的“如今为道观,闻昔是书堂”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自然的和谐美,后者则是文化的沉淀与变迁。

最后一句“此意与谁说,春风湖渺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尽管眼前的景色美丽,但内心却感到无处倾诉,似乎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隐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停舟过桥去:诗人停下船只,走过桥,开始游览。
  2. 两岸绿垂杨:描绘出两岸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枝叶垂落,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3. 绕屋水为界:水流环绕着房屋,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分界。
  4. 入门花满廊:走进门口,看到满廊的花朵,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5. 如今为道观:此地如今已成为道教庙宇。
  6. 闻昔是书堂:这里曾经是读书的地方,表现出时间的变迁。
  7. 此意与谁说:内心的感慨和思绪无处倾诉。
  8. 春风湖渺茫:春风拂面,湖面如烟雾般模糊,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迷茫。

修辞手法

  1. 比喻:将“水为界”比作自然的分界线,形象生动。
  2. 对仗:如“停舟过桥去,两岸绿垂杨”,形成工整的对仗。
  3. 拟人:春风似乎具有情感,能够影响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通过对比旧日的书堂与如今的道观,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流动。
  2. :象征着生机与柔美。
  3. :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4. :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5. 道观:象征着宗教与文化的传承。
  6. 书堂:象征着知识与教育的殿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绿垂杨”指的是哪种植物?

    • A. 梅树
    • B. 柳树
    • C. 桃树
    • D. 梧桐
  2. “如今为道观,闻昔是书堂”中,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情感是?

    • A. 怀念
    • B. 喜欢
    • C. 遗憾
    • D. 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迷茫与孤独
    • C. 满足
    • D. 疑惑

答案

  1. B. 柳树
  2. A. 怀念
  3. B. 迷茫与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月下独酌》(李白)与《鸿禧观》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李白通过描绘月下的孤独,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而陈著则是通过景色的变化,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