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萍篇》
时间: 2025-01-06 12:23:35意思解释
浮萍篇
作者: 曹勋 〔宋代〕
原文展示:
昔作章台柳,今为清水萍。
寄托一失所,谁分渭五泾。
王孙事游冶,兰麝徒芳馨。
清晨夭桃花,灼灼鲜且荣。
随风易零落,不及粪上英。
萍生八九子,滋育常盈盈。
芙蓉饰高盖,文藻疏繁缨。
宁复事攀折,中心无不平。
白话文翻译:
昔日我曾是章台的柳树,如今却变成了清水中的浮萍。
这浮萍寄托了我失去的归宿,谁能够分清渭河和五泾的水流呢?
王孙们只顾游玩享乐,兰草和麝香也只是徒有芬芳。
清晨时分,夭桃花灼灼盛开,鲜艳而又繁茂。
然而随风飘零,浮萍的命运还不如那些粪土上的英花。
浮萍生长于八九个子,常常繁茂而生机勃勃。
芙蓉花装饰着高贵的盖子,文采繁疏的缨带随风摇曳。
我宁愿不再去攀折这些花草,心中始终保持平和。
注释:
- 章台柳:古代指的是一种柳树,象征着美好与柔情。
- 清水萍:清水中的浮萍,代表漂泊与失去根基。
- 渭五泾:渭河与五泾河,象征两条不同的水流,喻指人生的不同走向与选择。
- 王孙:指有身份地位的年轻人,常与游乐、享乐联系在一起。
- 兰麝:指兰花和麝香,象征着高贵和美好的品质。
- 夭桃花:早春盛开的桃花,鲜艳而美丽。
- 英:指英俊的花朵,常常寓意着杰出的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
创作背景: 浮萍篇创作于曹勋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无常,使其对漂泊与归属有着深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失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浮萍篇》通过对浮萍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漂泊的感慨。诗的开篇提到柳树与浮萍的对比,柳树象征着稳定与美好,而浮萍则代表了失去根基的漂泊,生动地反映出作者的内心挣扎。接下来,通过王孙和兰麝的形象,表现出对享乐主义的讽刺,暗示着社会上许多人只顾浮华而不思深远。诗中桃花的描绘则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短暂,而随风而落的浮萍则提醒我们无常的命运。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浮萍生长茂盛的赞美,突显出即使身处逆境,依然能够生存与繁荣的生命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生命的认识,也有对自我情感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作章台柳: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象征着稳定。
- 今为清水萍:如今的状态,显示出漂泊与失落。
- 寄托一失所:浮萍寄托了失去的归属感,流露出孤独。
- 谁分渭五泾:无奈地感叹人生的复杂与选择的难题。
- 王孙事游冶:批评享乐主义者的生活态度。
- 兰麝徒芳馨:即便有美好,但缺乏实质的价值。
- 清晨夭桃花:描绘大自然的美丽与短暂。
- 灼灼鲜且荣:赞美生命的鲜活。
- 随风易零落:暗示生命的脆弱。
- 不及粪上英:比喻浮萍不如那些顽强的生命。
- 萍生八九子:浮萍的繁茂代表了生存的顽强。
- 滋育常盈盈:生命力旺盛,尽管条件艰苦。
- 芙蓉饰高盖:美丽的花朵装点着生活。
- 文藻疏繁缨:形容生活的丰富多彩。
- 宁复事攀折: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
- 中心无不平:最终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稳定的过往,将浮萍比作漂泊的现状。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情感,使诗句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与珍惜的深刻理解。诗人以浮萍象征自身的漂泊与无根,反映出对失去的归属感与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萍:象征漂泊与失去归属感。
- 桃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王孙:代表享乐者,反映社会现象。
- 兰麝:象征表面的美好与内心的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浮萍篇》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什么人?
A. 富贵子弟
B. 农民
C. 老年人
D. 商人 -
诗中“昔作章台柳”象征着什么?
A. 漂泊
B. 美好与稳定
C. 享乐
D. 无常 -
“随风易零落”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生命的脆弱
B. 丰富的生活
C. 自然的美
D. 享乐的生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李白的《庐山谣》: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诗词对比:
可以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的诗中强调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平和,而《浮萍篇》则更加强调漂泊与对失去的感慨。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