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诸曲二首》
时间: 2025-01-08 01:03:07意思解释
方诸曲二首
原文展示:
方诸限弱水,高出扶桑东。
霞波环玉垒,云幄护青宫。
珠台锦複道,宝阁亘飞虹。
翠饰迎琱辇,琼车驾彩龙。
群真瞻日御,列圣从青童。
朝退联旌旆,杯行奏鼓钟。
灵璈激虚籁,雅舞流神风。
真王拊节和,清响流绝空。
哀歌悲五浊,胡为栖樊笼。
长生有真诀,劫龄安可终。
白话文翻译:
方诸山脉延伸至弱水,屹立在扶桑的东面。
霞光波涛环绕着玉石的山垒,云雾如帷幕般护卫着青色的宫殿。
珠台上铺设着锦绣的小路,宝阁与飞虹相连。
翠绿的装饰迎接着华丽的辇车,玉制的车驾驾驭着彩色的龙。
众多神仙朝拜日神,圣人们跟随青童。
早晨退去时,旗帜交相辉映,酒杯中奏响鼓声和钟声。
灵动的乐器激荡着空灵的音律,雅致的舞蹈流动着神灵的风姿。
真王轻抚乐器和谐演奏,清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哀歌诉说着五浊的世道,何必在这栖息的樊笼中停留?
长生有真正的法诀,劫数的岁月又怎能永无尽头?
注释:
- 方诸:指的是一座山,常用作象征高洁的境地。
- 弱水:传说中的水,象征着神秘和灵性。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位于东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霞波、玉垒: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象,象征着仙境。
- 琱辇:华丽的车驾,象征着尊贵。
- 群真:众多的神仙,表明一种尊崇的氛围。
- 五浊:指五种浑浊的烦恼,体现世间的复杂与困扰。
- 长生:追求永生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南宋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道教思想的追求。他的诗风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和道教神仙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之际,诗人借用神仙的意象表达了对长生与理想境界的渴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方诸曲二首》是一首描绘仙境与追求长生的诗作。开篇通过“方诸限弱水,高出扶桑东”两句,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空间,既有山水的壮美,也有对光明的向往。接着诗人描绘了仙境的繁华,使用了“霞波”、“云幄”等意象,展现出一种瑰丽而梦幻的氛围。在“群真瞻日御,列圣从青童”中,诗人通过神仙朝拜的场景,暗示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随着诗歌的深入,作者表达了对于五浊世界的感慨,以及对长生秘法的追寻,这表明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其对人生、自然与理想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诸限弱水,高出扶桑东:方诸山屹立在弱水的边缘,位于扶桑的东方,描绘出一种神秘而高远的境界。
- 霞波环玉垒,云幄护青宫:霞光波涛环绕着珍贵的玉石山垒,云雾如帷幕般护卫着青色的宫殿,展现出仙境的美丽。
- 珠台锦複道,宝阁亘飞虹:珠台上铺设着华丽的小路,宝阁与飞虹相连,描绘出一种辉煌的场景。
- 翠饰迎琱辇,琼车驾彩龙:华丽的装饰迎接尊贵的车驾,象征着荣华与尊荣。
- 群真瞻日御,列圣从青童:众多神仙朝拜日神,圣人跟随青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宗教氛围。
- 朝退联旌旆,杯行奏鼓钟:早晨的退去,旗帜交相辉映,酒杯中奏响乐器,展现出一种热烈的庆典氛围。
- 灵璈激虚籁,雅舞流神风:灵动的乐器激荡出空灵的音律,优雅的舞蹈流动着神灵的风姿,表现出艺术的高雅。
- 真王拊节和,清响流绝空:真王轻抚乐器和谐演奏,清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 哀歌悲五浊,胡为栖樊笼:哀歌诉说着世间的烦恼,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反思。
- 长生有真诀,劫龄安可终:长生追求真正的法诀,劫数的经历又怎能轻易结束,表明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霞波环玉垒”中,将霞光比作波涛,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珠台锦複道,宝阁亘飞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如“灵璈激虚籁”,赋予乐器以灵动的特性,表现出音乐的神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寻理想的仙境与长生的哲学思考,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神仙世界,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诸:象征高洁与理想境界。
- 弱水:代表神秘与灵性。
- 霞波:象征美丽与变化。
- 青宫:象征理想与宁静的境地。
- 五浊:代表世间的烦恼与困扰。
- 长生:象征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诸限弱水,高出扶桑东,描述的是哪种意象? a. 大海
b. 高山
c. 森林
d. 沙漠 -
诗中提到的“群真”指的是什么? a. 人类
b. 动物
c. 神仙
d. 自然界 -
“长生有真诀”中的“真诀”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智慧
b. 追求长生的法门
c. 诗歌的技巧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类的渺小,但更侧重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 《鹿柴》: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宁静与和谐的境界,反映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