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时间: 2025-01-08 23:34: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关山月
作者: 陈陶 〔唐代〕
昔年嫖姚护羌月,今照嫖姚双鬓雪。
青冢曾无尺寸归,锦书多寄穷荒骨。
百战金疮体沙碛,乡心一片悬秋碧。
汉城应期破镜时,胡尘万里婵娟隔。
度碛冲云朔风起,边笳欲晚生青珥。
陇上横吹霜色刀,何年断得匈奴臂。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嫖姚(今甘肃一带)守护羌族的月亮,如今照在我白发的双鬓上。
青冢(指墓地)曾没有寸土归属,锦书常常寄给这穷困的骨头。
经过百战留下的金疮身体在沙碛中,乡愁一片如秋天的碧空悬挂。
汉城破镜重圆时应正是此刻,胡人的尘土万里之外隔着我的思念。
越过沙碛,冲击着云朔风起,边上的乐声想要在夕晚时分奏响。
陇上(指陇山)吹奏的笛声如霜刀般锐利,何时才能断绝匈奴的手臂?
注释:
- 嫖姚:古代地名,今甘肃一带。
- 青冢:指墓地或青色的坟墓。
- 锦书:用华美的信笺写的书信,借指书信。
- 金疮:指战争中受的伤,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 胡尘:指外族的侵扰和战乱。
- 陇上:指陇山地区,边境的地理位置。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陶,唐代诗人,因其诗风豪放、感情真挚而受到喜爱。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及战争带来的苦痛。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战乱时代,诗人身处边疆,目睹了战斗的残酷与乡愁的深重,表达了对故乡与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关山月》是一首展现边塞生活和思乡情感的诗作,陈陶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的前两句通过"嫖姚"和"双鬓雪"的对比,表达了岁月的无情与自身的苍老。接下来,"青冢曾无尺寸归"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无归之痛,"锦书多寄穷荒骨"则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与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边疆士兵的孤独与无助。尤其是“乡心一片悬秋碧”,将诗人的乡愁与秋天的空旷结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后面的“胡尘万里婵娟隔”更是将思念的距离拉得很远,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厌恶。最后几句用“霜色刀”来形容边笳的声音,既有战斗的凶险,又暗含着对未来的无奈与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昔年嫖姚护羌月:往年在边疆守护羌族的月亮,反映了过去的生活。
- 今照嫖姚双鬓雪:如今的月光照在我白发的双鬓上,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苍老的无奈。
- 青冢曾无尺寸归:墓地没有寸土归属,暗示战乱导致的无归之痛。
- 锦书多寄穷荒骨:书信多寄给穷困的骨头,表现出对故土的思念。
- 百战金疮体沙碛:经历百战,身体满是伤痕,体现战争的残酷。
- 乡心一片悬秋碧:乡愁像秋日的碧空一样悬挂,表达深沉的思念。
- 汉城应期破镜时:汉城应在破镜重圆时,暗示对团圆的期待。
- 胡尘万里婵娟隔:胡人的尘土隔着万里,表明外敌的威胁与思念的距离。
- 度碛冲云朔风起:越过沙碛,风起云涌,表现出战斗的紧迫感。
- 边笳欲晚生青珥:边笳想在晚霞中响起,寓意着战斗即将来临。
- 陇上横吹霜色刀:陇山上的乐声如刀般锐利,暗示战争的严酷和压迫。
- 何年断得匈奴臂:何年才能结束与匈奴的战斗,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情感的对立。
- 意象:月亮、青冢、金疮等意象交织,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
- 比喻:将乐声比作刀,传达战争的残酷。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乱的深深厌恶。
意象分析:
- 月亮:代表思乡与怀旧。
- 青冢:象征战争带来的无归与死亡。
- 金疮:体现战争的残酷与身体的痛苦。
- 乡心:反映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 胡尘:象征外敌的侵扰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山月》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陈陶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青冢”指的是什么?
A. 田地
B. 墓地
C. 乡村
D. 山川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财富的渴望
B. 对故乡的思念与战争的厌恶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生活与思乡之情。
- 高适的《燕歌行》:表现战争与思乡的主题。
-
诗词对比:
- 比较陈陶的《关山月》和王昌龄的《出塞》,两者均描绘边关生活,但陈陶更注重内心的思念与无奈,而王昌龄则更强调战争的豪情与壮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关山月》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