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容南韦中丞》

时间: 2025-01-09 14:30:53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

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容南韦中丞
陈陶 〔唐代〕

普宁都护军威重,
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
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
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
天涯半是泣珠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普宁的都护军威严强大,九个驿站的船只在重要的航道上行驶。十二个铜鱼的尊器和画戟,三千件犀牛皮的铠甲护卫着红色的车轮。西山的盗贼已经平息,百姓的生活也在逐渐恢复春天的气息。来苏的诗人不仅仅是为了吟唱歌谣,天涯之地还有许多人因忧伤而泪流满面。

注释

  • 普宁:唐代的一个地名,指的是边疆地区的都护。
  • 都护:古代负责边疆军政事务的官员。
  • 九驿梯航:指九个驿站的船只,象征着交通便利。
  • 铜鱼、画戟:古代的礼器和兵器,象征着军威和权力。
  • 犀甲:指犀牛皮制成的铠甲,轻便而坚固。
  • 风云已静:比喻动乱已平息。
  • 闾井:指民居和井水。
  • :指苏州,古代文化名城。
  • 泣珠人:比喻因悲伤而流泪的人,表达对远方人们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定的时期,诗中既体现了对和平的期盼,也流露出对已故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赠容南韦中丞》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诗人在描绘边疆军威强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民生的关怀。开篇即以“普宁都护军威重”引入,展示了边疆重镇的军事力量,紧接着用“九驿梯航压要津”描绘了水路交通的繁忙与重要,体现出国家的强盛。

随后,诗人通过“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的描写,展示了军队装备的精良与威武,突显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一部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表达了对军队的赞美。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则转向对民生的关心。西山的盗贼已经被平定,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生机,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最后两句“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则揭示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表达了对亲友的深切关怀,情感深邃而真挚。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彰显了唐代诗歌的豪放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普宁都护军威重:普宁的都护军威势显赫,开篇即点明主题。
  2. 九驿梯航压要津:九个驿站的船只在重要水道上行驶,描绘交通繁忙。
  3. 十二铜鱼尊画戟:礼器与兵器,象征着国家的强盛。
  4. 三千犀甲拥朱轮:犀牛皮铠甲护卫红色车轮,表现军队的威武。
  5. 风云已静西山寇:动乱已经平息,民生逐渐安定。
  6. 闾井全移上国春:百姓的生活回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7. 不独来苏发歌咏:不仅仅是为了吟唱,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8. 天涯半是泣珠人:远方的人也在流泪,展示了对他人的关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泣珠人”,形象生动地表达人们的悲伤。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军威与民生为主线,体现了对国家安定与人民幸福的渴望,同时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思念,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与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威:象征国家的强大与安定。
  • 铜鱼、画戟:象征礼仪与武力,体现出国家的文化底蕴。
  • 犀甲:象征保护与安全,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
  • :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民众的幸福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普宁是指哪个地方?

    • A. 中原地区
    • B. 边疆地区
    • C. 南方地区
  2. “风云已静西山寇”中的“风云”指的是什么?

    • A. 天气变化
    • B. 动乱与战争
    • C. 民生问题
  3. 诗中“不独来苏发歌咏”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军人的敬仰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描绘战乱后的民生困苦,呼应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陈陶的《赠容南韦中丞》与杜甫的《春望》都涉及国家与民生的主题,但陈陶更强调军威与安宁,而杜甫则更注重民生的苦难与对国家的忧虑,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