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化斜桥,见鸡冠花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02:45

出墙那得又高鸡,只露红冠隔锦衣。

却是吴儿工料事,会嵇真个不能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化斜桥,见鸡冠花二首
出墙那得又高鸡,只露红冠隔锦衣。
却是吴儿工料事,会嵇真个不能啼。

白话文翻译:

在斜阳下的桥边,我看到鸡冠花,
那只鸡怎么能这样高呢,只露出红冠,隔着锦衣。
这分明是吴地的孩子巧手所为,
而嵇康却真是不能啼叫。

注释:

  • 出墙:指的是鸡在墙外高处。
  • 高鸡:形容鸡的身形高大,或许是比喻。
  • 红冠:鸡的头部红色的冠,形象生动。
  • 锦衣:华丽的衣裳,可能比喻鸡冠花的色彩。
  • 吴儿:指江南地区的孩子,通常指擅长手艺的人。
  • 工料事:巧妙地制作或处理事情。
  • :指嵇康,古代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这里可能暗指他不能发声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80年-125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生活琐事,常常融入哲理思考,风格明快。

创作背景:

此诗或许是在某个晴朗的黄昏,诗人游玩于桥边,偶然瞥见鸡冠花和高高的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通过对比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宿化斜桥,见鸡冠花二首》以鲜活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动。诗中“高鸡”和“红冠”的描写,通过对鸡冠花的细致观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只露红冠隔锦衣”这句,将鸡与鸡冠花的形态巧妙结合,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却是吴儿工料事”中,诗人用吴地孩子的巧手作为对比,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后一句提到嵇康,似乎在暗示即使拥有才华的人,在面对自然时也可能无能为力,表达了一种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墙那得又高鸡:意指墙外的鸡很高,引发读者对自然生长状态的好奇。
  2. 只露红冠隔锦衣: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鸡冠花的色彩与鸡的形象,表现了美的对比。
  3. 却是吴儿工料事:强调了人类的智慧,显示出吴地孩子的巧手。
  4. 会嵇真个不能啼:提到嵇康,传达出无法表达的情感,增添了诗作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以“鸡冠”比喻鲜艳的色彩,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鸡”与“吴儿”的对比,赋予了生动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冠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 高鸡: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生长状态。
  • 锦衣:暗示着人类的创造与繁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儿”指的是: A. 江南地区的孩子
    B. 北方的孩子
    C. 外国的孩子
    D. 无法确定

  2. “只露红冠隔锦衣”中“红冠”指的是:
    A. 鸡的颜色
    B. 鸡冠花的颜色
    C. 服饰的颜色
    D. 无法确定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诗歌与杜甫的《春望》对比,虽然两者都描写了自然景象,但杨万里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