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连雨书事
作者: 陈与义 〔宋代〕
风伯方安卧,云师亦少饕。
气连河汉润,声到竹松高。
老雁犹贪去,寒蝉遂不号。
相悲更相识,满眼楚人骚。
白话文翻译
在连绵的雨中,风神刚刚安静下来,云的军队也变得稀少。空气中湿润的气息连绵不绝,声响传到竹林和松树的高处。老雁依然贪恋离去,而寒蝉则不再鸣叫。彼此相互悲伤,彼此相互理解,眼前满是楚地的忧愁。
注释
- 风伯:指风神,古代神话中的风的神灵。
- 云师:指云的军队,形容云层的变化。
- 少饕:饕,贪吃,少饕即指云层稀少,形容天气的变化。
- 河汉:指银河,象征着广阔的天空。
- 老雁:指年老的雁,象征着离去和思乡。
- 寒蝉:指冬天的蝉,象征着凄凉和孤寂。
- 楚人:指楚地的人,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国家,常用于表达忧愁和离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与义,字允中,号白石,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公元1090年,逝于公元1136年。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切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忧愁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连雨书事》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连绵雨季中的感受与思索。诗的开头以“风伯方安卧,云师亦少饕”两句引入,描绘了雨天的宁静与沉闷,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然而,这种平静却掩盖了内心深处的哀伤与思念。随后,诗人通过“气连河汉润,声到竹松高”描绘了雨水滋润大地的景象,声音传递到高处的竹林和松树,仿佛自然界在倾诉着某种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老雁犹贪去,寒蝉遂不号”则带出了一种离愁与孤寂。老雁的离去象征着对故乡的怀念,而寒蝉的沉默则反映了自然界的凄凉。这种情感在最后两句“相悲更相识,满眼楚人骚”中达到高潮,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更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对楚地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理解。
整首诗以连绵的雨为背景,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时事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伯方安卧,云师亦少饕”:开篇描绘了风和云的状态,意在表现天气的变化和宁静。
- “气连河汉润,声到竹松高”:描绘雨水滋润自然的景象,声音传递到高处,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 “老雁犹贪去,寒蝉遂不号”:表达对离去的眷恋,老雁象征着故乡的思念,寒蝉的沉默则是孤独的体现。
- “相悲更相识,满眼楚人骚”:最后总结情感,诗人与楚地人民的共鸣,表达对他们处境的理解与同情。
-
修辞手法:
- 拟人:风伯与云师的拟人化,让自然界显得有情有义。
- 对仗:如“气连河汉润,声到竹松高”,体现了诗词的工整和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世的深切关怀,表现了在动荡岁月中对故乡和人民的思念与同情。
意象分析
- 风伯: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老雁:代表对故乡的眷恋与离愁。
- 寒蝉:象征孤独与凄凉。
- 楚人:代表着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连雨书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陈与义
D. 白居易 -
“老雁犹贪去”中的“贪去”意为?
A. 留下
B. 离开
C. 喜欢
D. 追逐 -
诗中“寒蝉遂不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孤寂
C. 兴奋
D. 愤怒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连雨书事》:两者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为直接,后者通过自然景象渗透出深层情感。
- 《月夜忆舍弟》与《连雨书事》:同样关注人际情感,然而前者更侧重于兄弟情深,后者则体现了对社会整体的忧虑与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诗词鉴赏手册》
- 陈与义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