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感怀》

时间: 2025-01-06 10:47:35

天子昔封禅,吾叔从金舆。

回首泰山下,出建双隼旟。

来寻观鱼台,遂远承明庐。

当时十五咏,萤照墨石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子昔封禅,吾叔从金舆。
回首泰山下,出建双隼旟。
来寻观鱼台,遂远承明庐。
当时十五咏,萤照墨石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昔日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盛况,我的叔父曾随驾而行。回头望去,泰山脚下,旌旗飘扬,双隼的图案在风中猎猎作响。我来到观鱼台,远远地看到了承明庐。当年我在这里吟咏,萤火虫的光芒照亮了我在墨石上书写的文字。

注释:

  • 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进行的祭天和祭地仪式,象征着统治的合法性。
  • 金舆:指帝王的车驾。
  •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 双隼:可能是指某种图案或徽记,用以象征威武。
  • 观鱼台:一处观赏鱼类的台子,可能是文人雅集之地。
  • 承明庐:一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可能是诗人所向往的场所。
  • 十五咏:指诗人在十五岁时的诗歌作品。
  • 萤照墨石书:萤火虫的光辉照亮了诗人书写的石碑。

典故解析:

  • 封禅:这一传统源于古代周朝,后来被汉、唐等朝代所继承,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仪式,象征着与天命的沟通。
  • 泰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泰山被视为神圣之地,历代帝王都在此举行封禅礼,以表明自己的统治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子华,号香溪,宋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写人情世态和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对往昔盛况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的感慨,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濠梁感怀》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往昔盛况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身份的反思。诗的开头提到“天子昔封禅”,立刻引人入胜,带出一种庄重与神圣的氛围。接着,诗人回首泰山,目睹当年盛典的壮观场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间的流逝。这种对历史的回望不仅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引发读者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观鱼台”和“承明庐”,则是诗人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场所,充满了文人雅士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萤照墨石书”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当年创作时的情景,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创作的热爱,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生动,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哲思,体现了梅尧臣作为文人的深刻情怀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子昔封禅:引入历史背景,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象征权威与神圣。
  2. 吾叔从金舆:诗人提到自己的叔叔,表明亲属关系,增加个人色彩。
  3. 回首泰山下:回头望去,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反思。
  4. 出建双隼旟:描述当时的盛况,双隼旌旗象征着威武和荣耀。
  5. 来寻观鱼台:诗人来到观鱼台,意在寻找昔日的记忆。
  6. 遂远承明庐:远远望去承明庐,表达对历史场所的向往。
  7. 当时十五咏: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诗作,表达对青春的追忆。
  8. 萤照墨石书:用萤火虫的光辉照亮书写,表现出文人创作的情景和意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子昔封禅,吾叔从金舆”两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使用“萤”、“鱼台”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象征:泰山、封禅等象征历史和权威,通过这些意象传达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盛典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经历、青春岁月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美好历史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泰山:象征着权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金舆:代表帝王的威严与权势。
  • 观鱼台: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萤火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增添了诗的生动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濠梁感怀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泰山”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权威
    C. 美丽
    D. 爱情

  3. “萤照墨石书”中的“萤”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虫子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鸟
    D. 一种鱼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梅尧臣的《濠梁感怀》与王维的《鹿柴》都涉及自然与历史的结合,通过不同的意象展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

解读:梅尧臣通过怀旧的情感,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而王维则通过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一种闲适与宁静的心境,二者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诗人的不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