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象笔带香题》

时间: 2025-01-01 14:00:34

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

杨柳娇痴未觉愁,花管人离别。

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

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象笔带香题
作者: 姜夔 〔宋代〕

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
杨柳娇痴未觉愁,花管人离别。
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
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开头描绘了用象牙笔书写的香气四溢的诗句,伴随着春天的龙笛声悠扬而凄婉。接着,描写了杨柳娇美而痴迷,似乎尚未意识到愁苦的到来,花间的乐声也传递着离别的情感。此后,词人提到古老的昌源之路,路旁的石头在冰霜的映衬下显得清冷而干瘦。最后,词人折下一朵青须碧藓的花,想要将它带回人间,诉说心中的情感。


注释:

字词注释:

  • 象笔: 用象牙制成的笔,象征文采。
  • 龙笛: 一种古代乐器,音调悠扬,常用来表达春天的气氛。
  • 娇痴: 指娇美而痴迷。
  • 昌源: 古地名,指古老的河流源头。
  • 青须碧藓: 青色的须状植物与碧绿的苔藓,具有自然清新的意象。

典故解析:

  • 此词中提到的“昌源”可能与古代诗人的怀古情怀有关,暗示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蕙舟,南宋著名词人,生于1140年,卒于1221年。他在词作中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常以自然景色与人事情感结合,表达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词人可能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忧虑,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姜夔的《卜算子·象笔带香题》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情感的词作。在这首词中,姜夔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勾勒出春天的美丽与离愁的苦涩。开头的“象笔带香题”便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象牙制成的笔与香气交织,暗示着词人渊博的学识与深厚的文化修养。

接下来的“龙笛吟春咽”将音乐与春天的气息结合,表现出一种凄美的情感。杨柳的“娇痴”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但“未觉愁”则隐含着即将到来的离别之苦,形成鲜明对比。而“花管人离别”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

接着,词人通过“路出古昌源”引入了历史的沉思,古老的昌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深远。在“石瘦冰霜洁”的描写中,词人通过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最后一句“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则揭示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虽然面临离别,但他希望通过这朵花传递内心的情感与思绪。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出姜夔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象笔带香题: 以象牙笔书写,散发香气,体现出词人的文采与情感。
  • 龙笛吟春咽: 龙笛的悠扬声调与春天的气息交融,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杨柳娇痴未觉愁: 杨柳的娇美与痴迷,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沉醉,未察觉即将到来的愁苦。
  • 花管人离别: 花间的乐声令人想起离别之苦,传达出人情的复杂。
  • 路出古昌源: 引入古老的地名,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与追忆。
  • 石瘦冰霜洁: 描绘冰霜中瘦石的景象,展现出宁静与孤独。
  • 折得青须碧藓花: 词人希望通过青须碧藓的花来表达内心情感。
  • 持向人间说: 强调希望将情感传递给世人,表达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修辞手法:
词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龙笛吟春咽”将乐器与季节结合,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杨柳娇痴”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自然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感伤,反映了词人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笔: 代表文化与文采。
  • 龙笛: 传达春天的气息与音乐的美。
  • 杨柳: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昌源: 代表历史与记忆的深远。
  • 青须碧藓花: 传达自然的清新与生命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象笔带香题”中的“象笔”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书写工具
    C. 一种植物

  2. 诗中提到的“杨柳娇痴未觉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伤感
    B. 喜悦
    C. 无忧无虑

  3. “折得青须碧藓花”中,词人想要表达的愿望是什么?
    A. 追求美好
    B. 忍受离别
    C. 追忆往昔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别绪。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用自然景象描绘情感。

诗词对比:

  • 姜夔与李清照: 两位词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都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但姜夔偏重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呈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姜夔的词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