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月夜》

时间: 2025-01-08 11:28:00

画帘前,雕槛外。

月影欲来花碍。

莲露寂,竹风清。

萝墙一半明。

剪灯媒,挥麈尾。

情绪不过如此。

歌婉转,听飘摇。

谁人弄玉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月夜
作者: 王于臣 〔清代〕

画帘前,雕槛外。月影欲来花碍。
莲露寂,竹风清。萝墙一半明。
剪灯媒,挥麈尾。情绪不过如此。
歌婉转,听飘摇。谁人弄玉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宁静和幽雅。画帘前、雕槛外,月光洒在花间,似乎被花影遮挡。莲花上的露珠寂静无声,竹林间的微风清凉宜人,墙边的藤蔓一半在月光下明亮。一盏灯下,剪着灯芯,轻轻挥动扇子,心情不过如此平静。悠扬的歌声在耳边回荡,似乎在飘摇中,谁在演奏那动人的玉箫?

注释

  • 画帘:用画描绘的帘子,常用于形容室内的雅致。
  • 雕槛:雕刻精美的栏杆,体现了环境的优雅。
  • 月影:月光的影子,这里表现出月光的柔和。
  • 莲露:莲花上的露水,象征清新和宁静。
  • 竹风:竹林中的微风,给人以清凉之感。
  • 萝墙:藤蔓攀附的墙,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剪灯媒:修剪灯芯,用于形容细致的生活习惯。
  • 弄玉箫:比喻演奏箫曲,传达音乐的美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于臣为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以其细腻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常常寄托个人情感于山水之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月夜,感受到的内心平静与美好。诗中描绘的环境和情绪与当时社会的浮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更漏子 月夜》是一首极具清代风格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月夜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开篇“画帘前,雕槛外”,便将读者带入一个优雅静谧的环境,月光透过画帘洒落,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接下来的“月影欲来花碍”,则用花的影子来映衬月光,表现出月夜的朦胧与美丽。

“莲露寂,竹风清”,在这句中,莲花上的露珠显得格外宁静,竹林间的微风又添清凉,使得整个环境更加安逸。诗人在这里通过自然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后面的“剪灯媒,挥麈尾”,则描绘了一个人坐在灯下,轻轻挥动扇子,似乎在享受这份宁静的同时,也是在自我调适心情。

最后,诗的尾声通过“歌婉转,听飘摇。谁人弄玉箫”,将情感推向高潮,悠扬的箫声回荡在夜空,给这幅月夜图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动感。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帘前,雕槛外”:描绘出优雅的环境。
  2. “月影欲来花碍”:花影与月光的交织。
  3. “莲露寂,竹风清”: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4. “萝墙一半明”:月光照在墙上的意象。
  5. “剪灯媒,挥麈尾”:生活的细腻与优雅。
  6. “情绪不过如此”:表达内心的平静。
  7. “歌婉转,听飘摇”:音乐的动人与飘渺。
  8. “谁人弄玉箫”:引发对演奏者的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影子,营造出朦胧的意境。
  • 拟人:将莲露、竹风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剪灯媒,挥麈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与优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追求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影:象征宁静与悠然。
  • 莲露:代表纯洁与清新。
  • 竹风:象征自然与舒适。
  • 歌声:代表情感的传递与心灵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有什么特点? A. 喧闹与浮躁
    B. 宁静与优雅
    C. 灰暗与沉闷
    D. 复杂与繁忙

  2. “情绪不过如此”的意思是? A. 情绪非常激动
    B. 内心平静如水
    C. 情绪复杂难以言表
    D. 感到孤独

  3. 谁在演奏玉箫? A. 诗人自己
    B. 不确定的旁观者
    C. 朋友
    D. 自然的精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月夜,但更多表现思乡之情,而《更漏子 月夜》则更侧重于宁静与优雅的生活情调。
  • 《水调歌头》:表现对月亮的赞美与人生哲理,风格较为豪放,而《更漏子 月夜》则更细腻婉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王于臣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