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幔钩绳,复斗穗。寒夜美人半睡。云掩絮,月胧明。枕函亭钏声。蚕烛耀。飞蛾绕。门外乌啼难晓。燔蕙烬,隐纱笼。罘罳划碎红。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夜晚,美人半梦半醒,帐帘上挂着绳子,斗篷的穗头轻轻摇曳。云层遮掩着绵绵的花絮,月光朦胧而明亮。枕边传来轻轻的钏声,像是蚕蜡烛光闪烁,飞蛾在光芒中盘旋。门外乌鸦啼叫,声音模糊而难以分辨。燃烧着的蕙草余烬,隐约透出纱帐中的红色光影。
注释:
- 幔钩绳:指的是挂帐的绳子。
- 斗穗:斗篷上的装饰穗子。
- 寒夜:寒冷的夜晚,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美人:指女子,通常代表柔情和美丽。
- 云掩絮:云朵遮掩着轻柔的花絮,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钏声:指的是枕边钏的声音,象征着细腻的情感。
- 蚕烛:古代的一种蜡烛,照亮周围的环境。
- 飞蛾:在烛光中飞舞的小昆虫,象征着对光明的追逐。
- 乌啼:乌鸦的叫声,带有一种孤寂的意境。
- 蕙烬:指的是燃烧的蕙草的余烬,透出微弱的光。
- 隐纱笼:隐约透出的光影,增添了神秘感。
- 罘罳:指的是细密的网状物,可能用来遮挡或装饰。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寒夜美人”、“乌啼”等意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孤独美的追求,并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月夜、女子、孤独等主题相呼应,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美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风景、抒情和女性之美。他的词风婉约,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作品或许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创作,描绘了一个孤独而美丽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爱情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寒冷夜晚的情景,诗中描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美感,展现了诗人对女性温柔的赞美和对孤独的深刻理解。整首词在意象上极为精致,运用了“幔钩绳”、“斗穗”、“云掩絮”、“月胧明”等词句,给人一种朦胧而迷离的感觉。在氛围的营造上,诗人通过声音的描写(如“乌啼难晓”、“枕函亭钏声”)和光影的变化(“蚕烛耀”、“罘罳划碎红”)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奈。尤其是“飞蛾绕”这一意象,暗示着对光明的追逐与向往,却又伴随着无尽的疲惫和迷茫。诗人通过对夜晚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幔钩绳,复斗穗。”:描绘帐帘的细致,显示出环境的温馨却又显得孤独。
- “寒夜美人半睡。”:强调了夜的寒冷与美人半梦半醒的状态,暗示着某种情感的纠葛。
- “云掩絮,月胧明。”:营造出朦胧的夜色,云层遮掩着月光,增强了孤独的感觉。
- “枕函亭钏声。”:细微的声音传来,象征着思绪的浮动与内心的感受。
- “蚕烛耀。飞蛾绕。”:烛光的微弱,飞蛾的倦怠,氛围愈加沉寂。
- “门外乌啼难晓。”:乌鸦的啼叫,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燔蕙烬,隐纱笼。”:余烬中的微光,神秘而又温暖,但同时也带有一丝悲凉。
- “罘罳划碎红。”:像是打破了某种宁静,突显出一种无奈和脆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胧明”比喻朦胧的月光。
- 拟人:如“飞蛾绕”赋予飞蛾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韵律感强烈,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节奏。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夜晚的孤独美,表达了对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无常的感慨,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夜晚: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时刻。
- 美人:象征着柔情与美好,但也暗示着内心的无奈。
- 飞蛾:象征追求光明的努力与无奈。
- 乌啼: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无常。
- 烛光:象征希望与温暖,但又是脆弱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夜美人半睡”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云掩絮,月胧明”中的“云”主要形容了什么?
- A. 明亮
- B. 朦胧
- C. 喧闹
-
诗中“飞蛾绕”意象表达了什么?
- A. 对光明的追求
- B. 对黑暗的向往
- C. 对孤独的享受
答案:
- B. 孤独
- B. 朦胧
- A. 对光明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毛奇龄的《更漏子 其三》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在描写孤独与思念,但毛奇龄更侧重于细微的环境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