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日菊盛开 家铉翁 〔宋代〕
天宇高寒露欲零,城头月色正亭亭。 诸公定有惊人句,施与波神月下听。
白话文翻译:
天空高远,寒气逼人,露水即将凝结成霜;城头的月光清澈明亮,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想必各位文人墨客定能吟出令人惊叹的诗句,不妨将这些佳作在月下吟诵,让波神也能聆听。
注释:
- 天宇:天空。
- 高寒:形容天空高远,气候寒冷。
- 露欲零:露水即将凝结成霜。
- 亭亭:形容月亮清澈明亮的样子。
- 诸公:指在场的文人墨客。
- 惊人句:指文采飞扬、令人惊叹的诗句。
- 施与:给予,这里指吟诵。
- 波神:水神,这里指水中的神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家铉翁,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通过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月光和即将凝结的露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邀请在场的文人墨客吟诵诗句,想象这些诗句能够被水中的神灵聆听,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高远的天空、清澈的月光和即将凝结的露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天宇高寒”、“月色正亭亭”,生动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独特美感。同时,诗人邀请在场的文人墨客吟诵诗句,想象这些诗句能够被水中的神灵聆听,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和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宇高寒露欲零:这句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天空高远而寒冷,露水即将凝结成霜的景象。通过“天宇高寒”和“露欲零”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城头月色正亭亭:这句诗描绘了城头月光的清澈明亮,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通过“月色正亭亭”的描绘,增强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
- 诸公定有惊人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在场文人墨客的期待,相信他们能够吟出令人惊叹的诗句。通过“诸公”和“惊人句”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
- 施与波神月下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象这些诗句能够被水中的神灵聆听的愿望。通过“施与”和“波神”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想象力。
修辞手法:
- 比喻:“月色正亭亭”将月光比喻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生动。
- 拟人:“露欲零”将露水拟人化,赋予其即将凝结成霜的动作,增强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性。
- 对仗:“天宇高寒”与“月色正亭亭”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自然和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色,诗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邀请在场的文人墨客吟诵诗句,想象这些诗句能够被水中的神灵聆听,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和对人文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天宇:天空高远,象征着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性。
- 高寒:天空寒冷,象征着孤独和宁静。
- 露欲零:露水即将凝结成霜,象征着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 月色正亭亭:月光清澈明亮,象征着美丽和神秘。
- 诸公:在场的文人墨客,象征着人文和智慧。
- 惊人句:文采飞扬的诗句,象征着诗歌艺术的魅力。
- 波神:水中的神灵,象征着神秘和想象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宇高寒露欲零”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露水 B. 中秋之夜的天空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月色正亭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诸公定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对谁的期待? A. 自然 B. 文人墨客 C. 波神 D. 月亮
-
诗中“施与波神月下听”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A. 希望波神能够听到诗句 B. 希望月亮能够听到诗句 C. 希望文人墨客能够听到诗句 D. 希望自然能够听到诗句
答案:
- B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同样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通过明月、美酒和佳句,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 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首诗通过月夜的景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家铉翁《中秋日菊盛开》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都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但家铉翁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家铉翁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