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万元享舍人园享七景·也贤》

时间: 2024-12-29 21:33:40

架亭元用木,一夕化为竹。

醉眼碧成朱,若个是苍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架亭元用木,一夕化为竹。
醉眼碧成朱,若个是苍玉。

白话文翻译:

这座亭子本是用木材建造的,结果一夜之间变成了竹子。醉眼看去,青色竟变成了红色,这究竟是哪个是青玉呢?

注释:

  • 架亭:搭建的亭子,供人休息或观景的地方。
  • 元用木:原本是用木材的意思。
  • 一夕:一夜之间,形容变化迅速。
  • 化为竹:指亭子在某种情况下变成了竹子,可能是比喻或夸张。
  • 醉眼:形容在醉酒状态下的眼睛,视觉会产生幻觉或误判。
  • 碧成朱:青色变成了红色,表示色彩的变化。
  • 苍玉:青玉,古代贵重的玉石,象征着美好和珍贵。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醉眼碧成朱”可以联想到李白等诗人对酒的描写,表达了在醉酒状态下对自然景物的不同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写实,常以生活中的点滴为题材,反映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复兴交替之际。诗人可能在闲暇时光中游览园林,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变化与自身心境的交融,由此而作。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寄题万元享舍人园享七景·也贤》是一首富有想象力的诗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情感体验。首句“架亭元用木”开篇即点出亭子的本来面貌,接着“一夕化为竹”则传达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变化,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这里,诗人可能借用“木”与“竹”的对比,暗示着事物的变化无常。

“醉眼碧成朱”是诗中极富画面感的句子,展示了诗人在醉意中看到的奇妙景象。醉酒后的视角往往模糊而又富有诗意,青色的亭子在此时转化为红色,似乎暗示着情感的升华与感知的深化。最后“若个是苍玉”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实的美,似乎在质疑看待事物的主观性。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哲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自身情感的流露。通过简短的句子,杨万里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变化与幻觉的园中景色,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架亭元用木:说明亭子的材料,强调初始状态。
  2. 一夕化为竹:突显变化之快,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变化。
  3. 醉眼碧成朱:形象地描绘了醉酒后的感官体验,青色变为红色反映了感知的失真。
  4. 若个是苍玉:结尾的反问加强了对美的追问,令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亭子的变化用竹子比喻,增加了诗的想象力。
  • 拟人:通过“醉眼”赋予了视觉以人的情感,增强了主观感受。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对人感知的影响,反映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思考,同时传达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休息与雅致,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坚韧与柔韧,变化的象征。
  • 碧与朱:代表不同的情感状态与视觉冲击,体现自然色彩的变化。
  • 苍玉:象征珍贵与美好,且引发对美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2. “醉眼碧成朱”中“碧”代表什么颜色?

    • A) 红色
    • B) 绿色
    • C) 蓝色
  3. 诗中亭子原本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 A) 竹子
    • B) 木材
    • C) 石头

答案:

  1. B) 杨万里
  2. B) 绿色
  3. B) 木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对比李白的“月夜思”与杨万里的这首诗,二者都展示了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与思索,但李白更偏向于对亲情的思念,而杨万里则集中于对自然变化的感悟,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