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与大儿议秋凉一出游山三首 其一》

时间: 2024-12-29 22:30:57

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暑中竹色风仍雨,病里莺声喜破愁。

大熟十年无此作,微生一饱更何求。

急须剩踏莲花曲,药玉新船待拍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末伏将催中伏休,匆匆送夏又迎秋。
暑中竹色风仍雨,病里莺声喜破愁。
大熟十年无此作,微生一饱更何求。
急须剩踏莲花曲,药玉新船待拍浮。

白话文翻译:

末伏的炎热即将结束,中伏的酷暑也因此停歇,夏天匆匆而去,秋天随之而来。
在炎热的夏天,竹子依然青翠,风中偶尔带来细雨,而我在病中听到黄莺的歌声,这让我打破了愁苦。
经过十年的辛勤耕作,终于有了这样的收获,我只求在微薄的生计中饱腹而已。
我急切希望能再去踏上莲花的曲径,期待着药玉般的新船随波而浮。

注释:

  • 末伏:指农历的最后一伏天,通常在夏季的末尾。
  • 中伏:指农历的中间伏天,夏季最热的阶段。
  • 竹色:竹子的青翠颜色,象征生命力。
  • 莺声:黄莺的歌声,常用来象征春天与生机。
  • 药玉新船:形容新制作的船,像玉一样珍贵,可能指代药物的疗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生活体验而著称。他的诗作常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在病中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表现了他对夏秋交替时节的敏感,以及在病痛中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秋交替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乐观情怀。诗的开头提到“末伏将催中伏休”,生动地展现了季节变换的急迫感,仿佛在提醒人们夏天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接着,诗人描述了夏日的竹色依然青翠,体现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又有雨水的滋润,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病中听到黄莺的歌声,诗人感受到了一丝欢乐,从而破除了愁苦,这种情感的转变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后面的“急须剩踏莲花曲,药玉新船待拍浮”,不仅表达了他对游玩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健康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诗人视角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末伏将催中伏休:提示时间推移,末伏代表酷暑即将结束。
  2. 匆匆送夏又迎秋:表现季节转换的急促感,时间流逝。
  3. 暑中竹色风仍雨:描绘夏日景象,竹子依然青翠,暗示生命的坚韧。
  4. 病里莺声喜破愁:在病痛中听到莺鸣,感到快乐,体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 大熟十年无此作:经过十年辛勤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6. 微生一饱更何求:满足于简单的生活,不贪求更多。
  7. 急须剩踏莲花曲:渴望踏上美丽的莲花曲径,向往自然。
  8. 药玉新船待拍浮:期待新船的到来,象征着健康与新生活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药玉新船”比作珍贵的玉,形象生动。
  • 拟人:黄莺的歌声仿佛在与诗人对话,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在病痛中追求快乐的积极心态,展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 莺声:代表春的活力,给人带来快乐。
  • 莲花曲:象征美好与宁静,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末伏”指的是何时?

    • A. 夏季结束
    • B. 秋季开始
    • C. 夏季的最后一段时间
    • D. 冬季来临
  2. 诗人听到黄莺的声音时感到怎样的情绪?

    • A. 悲伤
    • B. 快乐
    • C. 害怕
    • D. 无所谓
  3. 诗中的“药玉新船”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健康与希望
    • C. 旅行
    • D. 爱情

答案: 1-C;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1. 杨万里与杜甫在描写自然景象时,杨万里的诗更显轻快生动,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沉重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2. 李白的诗作,常常表现出豪放的个性与自由的情怀,相较之下,杨万里的作品则更为细腻与生活化。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