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其二 和湘真词》
时间: 2025-01-06 13:38: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里秦淮清夜游。银罂檀板地几经秋。青溪如带掌中流。三十曲,曲曲木兰舟。锦瑟伴空侯。春江花月里不曾愁。折梅何日下西洲。音信断,愁上阅江楼。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我在秦淮河的清夜里游玩。银色的罂粟花与檀木的板凳,经历了多少个秋天。青溪如同带子在手心中流淌。三十个曲子,每一个曲子上都有木兰船。锦瑟伴随着空中的游子。在春江花月之下,我从未感到忧愁。什么时候才能折梅到西洲呢?音信断绝,愁苦在阅江楼上升起。
注释:
- 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历史悠久,是文人雅士游玩的胜地。
- 银罂:银色的罂粟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事物。
- 檀板:古代乐器,常用于伴奏,象征着音乐的悠扬。
- 青溪:清澈的溪水,寓意柔美的自然景观。
- 曲曲木兰舟:指木兰舟上的曲子,表现出乐曲的婉转动人。
- 锦瑟:一种美丽的丝织品,这里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 西洲:指西洲地区,古代诗中常用作思念之地。
典故解析:
“秦淮”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河流,承载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折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士禛(1640-1710),字茂荫,号天池,清代诗人,善于山水诗和词,受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影响,作品中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
《小重山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王士禛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在清代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以江南水乡的景色抒发情感,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梦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上游玩的清夜场景,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梦里秦淮清夜游”,便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恬静的氛围,正如梦境般的美好。接下来的“银罂檀板地几经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感慨。
诗中“青溪如带掌中流”将水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结合,表现出一种轻盈的意境。而“三十曲,曲曲木兰舟”则以音乐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动感,令整首词更加生动。
后半部分转入对情感的思索,“春江花月里不曾愁”表达了诗人曾经的无忧无虑,而“音信断,愁上阅江楼”则揭示了如今的孤独与忧伤,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更为深刻。整首词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王士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失去的惋惜,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里秦淮清夜游:在梦中游览秦淮河的清夜,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 银罂檀板地几经秋:银色的罂粟花与檀木的板凳,经历了多少个秋天,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青溪如带掌中流:清澈的溪水如同带子在手中流淌,寓意柔美的自然景观。
- 三十曲,曲曲木兰舟:每个曲子上都有木兰船,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增添生动。
- 锦瑟伴空侯:美好的事物伴随着空中的游子,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春江花月里不曾愁:在春江花月之下,从未感到忧愁,表现出曾经的快乐。
- 折梅何日下西洲: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怀念,隐含对失去的惋惜。
- 音信断,愁上阅江楼:音信的断绝引发愁苦,情感更加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溪如带”,将溪水比作带子,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称,韵律感强。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场景更具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对失去爱情的无限惆怅,表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淮:象征着文化与历史,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春江: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
- 梅花:象征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秦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南京
- C. 上海
- D. 西安
-
诗中“银罂”象征是什么?
- A. 美丽的事物
- B. 失去的爱情
- C. 自然的景观
- D. 富贵的生活
-
诗中“春江花月里不曾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怀念
- D. 渴望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王士禛的《小重山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的情感的惆怅,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王士禛诗词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