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白话文翻译:
在汉朝的历史上,和亲的策略显得拙劣。
国家的安危依赖于明智的统治者,
而这安危却寄托在妇人之身上。
难道仅凭美貌,就能平息外族的骚扰吗?
在地下埋藏的千年尸骨,谁又能辅佐君主呢?
注释:
- 汉家青史:指汉朝的历史,青史意为光辉的历史。
- 计拙:计划的拙劣、不成熟。
- 和亲:通过婚姻将两国关系拉近,通常是为了和平。
- 社稷:指国家,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合在一起象征国家的安定。
- 明主:指明智的统治者。
- 安危托妇人: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女人身上,常指后宫或王后的影响。
- 玉貌:美丽的容貌。
- 静胡尘:平息外族的骚扰,这里“胡”指的是外族,尤其是北方民族。
- 地下千年骨:指历史上牺牲的英雄和士兵。
- 辅佐臣:辅佐君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戎昱,唐代诗人,作品多描写历史和现实,风格多元,常有悲悯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对历史上汉朝和亲政策的反思,借古讽今,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的严肃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对汉朝历史的评价,指出和亲策略的失败,反映出历史的教训。接着,诗人通过“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揭示了国家安危与女性角色的复杂关系,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尤其是“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诗人质疑美貌是否足以对国家安全产生实质影响,表现出对表面华丽与内在真实的反思。最后,通过“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深刻指出历史的无情与权力的脆弱,发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对历史的认知,也引发读者对现实政治的深思,具有强烈的警示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评价汉朝的历史,认为和亲的策略是失败的。
-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国家的安定依赖于明智的统治者,而国家的安危却寄托于女性身上。
-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仅凭美艳的容貌,能否平息外族的入侵?
-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历史上牺牲的英雄,谁能真正辅佐君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明主”与“妇人”的对比,揭示了国家治理的脆弱。
- 比喻:将国家的安危比作“安危托妇人”,反映出对权力与美貌的质疑。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美貌的价值。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强调国家治理的真正依赖在于智者而非表面的美丽,传达出对权力、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史:象征历史的光辉。
- 和亲:代表外交策略的无奈。
- 明主: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玉貌:美丽的外表,象征表面的吸引力。
- 千年骨:象征历史的沉重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和亲”策略是为了什么?
- A. 增强国家的实力
- B. 促进两国和平
- C. 增加财富
- D. 以上皆是
-
诗人对“玉貌”的看法是?
- A. 美貌是国家安危的保障
- B. 美貌无法解决国家问题
- C. 美貌是统治的关键
- D. 美貌与智慧同等重要
-
“地下千年骨”指的是?
- A. 历史上牺牲的人
- B. 地下埋藏的宝藏
- C. 失落的文化
- D. 统治者的权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戎昱的《咏史》更侧重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关注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直接影响。两者都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但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戎昱与唐代诗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