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杯(青澜堂席上有感·般涉调)》
时间: 2025-01-17 16:20: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云过尽,明河浅天无畔。草色栖萤,霜华清暑,轻飔弄袂,澄澜拍岸。宴玉尘谈宾,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午夜中秋,十分圆月,香槽拨凤,朱弦轧雁。正是欲醒还醉,临空怅远。壶更叠换。对东西数里回塘,恨零落芙蓉春不管。笼灯待散。谁知道座有离人,目断双歌伴。烟江艇子归来晚。
白话文翻译:
飞云已经消散,明亮的河流在浅蓝的天空下延展无边。草色中栖息着萤火虫,霜华在清暑中闪烁,微风轻拂着衣袖,澄澈的波澜拍打着岸边。酒宴上宾客谈笑,倚靠着美丽的琼枝,举起雕刻精美的酒杯满满的酒。正值中秋之夜,明月正圆,香槽中拨动着凤鸣,朱弦乐器中发出雁阵的声响。此时正是欲醒却又沉醉,面对空旷的天际,心中怅惘。酒壶不断更换,东边西边数里外的回塘,恨春天零落的芙蓉不再管。灯光笼罩,待散时分。谁知道座中有离人,目断双歌相伴。烟江的船只归来却已晚。
注释:
- 飞云:指流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明河:指银河,象征浩瀚的宇宙。
- 草色栖萤:草地上萤火虫栖息,映出夏日的宁静。
- 霜华:霜的光辉,象征清冷的气息。
- 轻飔弄袂:指微风轻拂衣袖,描绘轻柔的环境。
- 雕觞:雕刻精美的酒杯。
- 朱弦轧雁:朱色弦乐器发出的音调如雁声。
- 芙蓉:指荷花,象征美丽与短暂。
典故解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诗中提到的“明月”与“离人”则暗示了人们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思念与感伤。
诗词背景:
张先(生卒年不详),字公权,号云舫,南宋时期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自然的感悟。《倾杯》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中秋佳节,表达了对月圆人缺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创作背景:
《倾杯》创作于一个中秋晚宴,诗人身处佳境,却因离人而生怅惘,体现了中秋团圆的主题与人们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倾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开头“飞云过尽,明河浅天无畔”,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遥远,流云与银河的意象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辽阔。随后,诗人通过“草色栖萤”和“霜华清暑”描绘出自然的宁静与清凉,夏夜的美好与短暂,形成了对比。
宴席上的欢愉与“午夜中秋”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正是欲醒还醉,临空怅远”的句子,既描绘了人们在酒醉后的迷离状态,又透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中“谁知道座有离人,目断双歌伴”更是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飞云过尽”:描绘时间的流逝,象征着青春的短暂。
- “明河浅天无畔”:银河在夜空中的延展,表示浩渺的宇宙与人生的渺小。
- “草色栖萤”:描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 “霜华清暑”:体现了秋夜的清凉。
- “轻飔弄袂”:表现出微风的柔和。
- “宴玉尘谈宾”:描绘了热闹的宴会气氛。
- “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喝酒时的欢愉与奢华。
- “午夜中秋,十分圆月”:强调节日的氛围和团圆的主题。
- “香槽拨凤,朱弦轧雁”:乐声的美好与和谐。
- “正是欲醒还醉”:表达醉酒后的迷离状态。
- “临空怅远”:思念远方的离人。
- “壶更叠换”:不断更换酒壶,象征饮酒的欢愉。
- “对东西数里回塘”:描绘远方的景象。
- “恨零落芙蓉春不管”:感叹春天的短暂,美好的事物易逝。
- “笼灯待散”:灯光即将熄灭,意指夜晚的结束。
- “谁知道座有离人”:感叹孤独,离人难聚。
- “目断双歌伴”:思念伴随歌声,内心的孤独感加深。
- “烟江艇子归来晚”:归来的船只象征离别的漫长。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酒杯满”,暗指生活的丰富与享受。
- 拟人:如“草色栖萤”,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倚琼枝秀挹雕觞满”,展现了对称之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绘中秋的美好与离别的惆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人的思念,凸显了孤独与团圆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飞云: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明河:象征浩瀚的宇宙。
- 草色栖萤: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霜华:象征清冷的气息。
- 雕觞:象征奢华与欢愉。
- 圆月:象征团圆与思念。
- 离人: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明河”指的是? a) 河流 b) 银河 c) 湖泊
-
填空题:诗中“正是欲醒还____”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芙蓉”象征着春天的美丽。(对/错)
答案:
- b) 银河
- 醉(表达醉酒后的迷离状态)
- 对(芙蓉象征美丽与短暂)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张先的《倾杯》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月的思念,但前者更多聚焦于宴会的欢乐与离别的惆怅,后者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先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