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时间: 2025-01-19 19:49:45

胡风略地烧连山,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意思解释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

作者: 戎昱 〔唐代〕

原文展示:

胡风略地烧连山,
碎叶孤城未下关。
山头烽子声声叫,
知是将军夜猎还。

白话文翻译:

胡风轻轻地扫过,山上燃起了火焰,
孤零零的城池还未攻下。
山头上烽火台上传来阵阵烟火信号,
我知道将军正带着猎物归来。

注释:

  • 胡风:指来自北方或西方的胡人(即外族)的风,象征边塞的气候和环境。
  • 略地:轻轻扫过,意味着风的力量较小。
  • 碎叶:指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 孤城:指边塞的城池,孤立无援。
  • 烽子:烽火台上的信号,通常用来传递军情。
  • 将军:指边疆的军事指挥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子”是古代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边疆防御中,烽火台通过点燃信号火焰来通知军队情况,常与战争和边塞生活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事生活,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边疆多事之秋,胡人侵扰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现了对将士勇敢作战的赞美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上曲·胡风略地烧连山》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景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边疆战士的生活和气氛。开头的“胡风略地烧连山”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战火纷飞的边疆世界,胡风的轻拂和山上的火光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的“碎叶孤城未下关”则让人感受到孤城的无助与悲凉。最后两句通过“山头烽子声声叫”,展现出将军归来的场景,显示出战士们的勇敢和忠诚,暗示了胜利的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敏感,也传达了对将军和士兵的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风略地烧连山:胡风轻轻扫过,连绵的山峦上燃起了火焰,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战斗的气氛。
  2. 碎叶孤城未下关:孤零的城池仍未攻下,反映出战争的艰辛和城市的孤立无援。
  3. 山头烽子声声叫:烽火台上不断传来信号,暗示着战事的紧迫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4. 知是将军夜猎还:推测将军带着猎物归来,表现出对将军战斗力的认可和对胜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胡风比作一种不安的力量,隐喻战争的侵扰。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烽子声声叫”,让烽火台似乎具有了生命,增强了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关注、对边塞士兵的敬仰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所蕴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使其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风:象征外敌的侵扰,暗示边疆的动荡。
  • 孤城:代表边疆的孤立与无助,反映战争的惨烈。
  • 烽子:象征信号和希望,暗示战士们的英勇和将军的归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胡风略地”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宁静
    B. 紧张
    C. 快乐
    答案:B

  2. “碎叶孤城未下关”中“孤城”指代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边塞的城池
    C. 战争的胜利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烽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A. 传递信息
    B. 装饰城池
    C. 进行祭祀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塞下曲》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但《塞上曲》更侧重于战争的氛围和边塞士兵的生活,而《登鹳雀楼》则表现出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