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喜镇龙藩》

时间: 2025-01-04 11:07:17

喜镇龙藩,厌调金鼎,薄言衣锦为荣。

天生申甫,欣对此良辰。

自是神清气爽,风姿潇洒却炎蒸。

称觞日,双叶翠蓂,犹未展尧庭。

帲幪知有赖,国家柱石,须待扶倾。

暂留公燕逸,抚及瓯闽。

君念旧人共政,即环召、再秉钧衡。

平章了,佑王万岁,齐寿永康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喜镇龙藩


喜镇龙藩,厌调金鼎,薄言衣锦为荣。
天生申甫,欣对此良辰。
自是神清气爽,风姿潇洒却炎蒸。
称觞日,双叶翠蓂,犹未展尧庭。
帲幪知有赖,国家柱石,须待扶倾。
暂留公燕逸,抚及瓯闽。
君念旧人共政,即环召再秉钧衡。
平章了,佑王万岁,齐寿永康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愿景和对旧友的怀念。词人喜悦地镇守龙藩,厌恶奢华的金鼎,只想薄言衣锦以为荣。天生的申甫(指才华横溢的人)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不禁感到神清气爽,风姿潇洒,虽然夏天的炎热依旧。今天是饮酒的好日子,双叶翠蓂的美景尚未在尧庭中展现。对国家的支柱,必须要有扶持和依赖。暂时留下公燕逸,触及瓯闽之地。希望你能记得旧日的朋友,共同治理国家,再次召集大家来共同决策。祝愿平安顺畅,愿王者万岁,国家长久安宁。

注释

  • 龙藩:指的是镇守边疆的地方,象征着国家的安全。
  • 金鼎:象征奢华与繁华。
  • 申甫:古代对有才之人的称呼。
  • 尧庭:指尧帝的朝廷,象征理想的政治。
  • 公燕:指的是公正的治理。
  • 瓯闽:指的是福建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词为佚名作品,具体作者不详。宋代是中国文学的繁荣时期,诗词创作尤其盛行,风格多样,注重抒情与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关,诗人借助抒发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朋友的怀念,表达自己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满庭芳·喜镇龙藩》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词。词中通过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色和良辰美景,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开篇即以“喜镇龙藩”引入,展现出词人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同时,作者对奢华的金鼎表达出一种厌恶,反映出对简单、真实生活的向往。

词中“神清气爽,风姿潇洒却炎蒸”描绘了词人的清爽与愉悦,然而又暗示了夏日的炎热与不适。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刻,表现出一种虽处美景却又感受到环境压迫的复杂心理。接下来的“称觞日,双叶翠蓂,犹未展尧庭”表现出词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渴望在理想的环境中施展才华。

整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的忧虑,也有对旧友的思念,展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与历史责任感。最后的祝愿语使得全诗更加温馨,传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喜镇龙藩:词人以喜悦的心情谈及自己镇守边疆的责任。
  2. 厌调金鼎:表达对奢华生活的不满,偏爱简单的荣华。
  3. 天生申甫,欣对此良辰:赞美天生的才华与当下的美好时光。
  4. 自是神清气爽...:描绘了词人神清气爽的状态,尽管依然感受到炎热。
  5. 称觞日,双叶翠蓂:今晚是饮酒的好时机,与美景相伴。
  6. 犹未展尧庭:理想的政治未能实现,流露出对政治理想的渴望。
  7. 帲幪知有赖:国家的支柱需要扶持,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8. 暂留公燕逸:希望能暂时享受这份宁静的生活。
  9. 君念旧人共政:呼唤旧友共治国家,表现出政治上的合作愿望。
  10. 平章了,佑王万岁:祝愿国家长治久安,王者万岁。

修辞手法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
  • 比喻:将金鼎比作奢华生活,生动形象。
  • 拟人:通过“神清气爽”赋予了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对朋友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藩:象征国家的安全与边疆的责任。
  • 金鼎:代表奢华与物质享受。
  • 良辰:象征美好的时光。
  • 翠蓂: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尧庭: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喜镇龙藩”主要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喜悦
    • C. 厌恶
  2. “天生申甫”中的“申甫”指的是?

    • A. 朋友
    • B. 有才之人
    • C. 皇帝
  3. 诗中提到的“金鼎”象征什么?

    • A. 荣耀
    • B. 奢华
    • C. 安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本诗在表达对饮酒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感慨上有共通之处,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而本词则更显温文尔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
  • 《宋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