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

时间: 2025-01-08 03:07:53

露宿泥行草棘中,十年春雨养髯龙。

如今尺五城南杜,欲问东坡学种松。

君方扫雪收松子,我已开榛得茯苓。

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宿泥行草棘中,
十年春雨养髯龙。
如今尺五城南杜,
欲问东坡学种松。
君方扫雪收松子,
我已开榛得茯苓。
为问何如插杨柳,
明年飞絮作浮萍。

白话文翻译:

在泥泞的道路上露宿,经过十年春雨滋养,胡须似龙般蓬松。如今在城南的杜树旁,我想问问东坡(苏轼)种松的技巧。你正在扫雪收集松子,而我已经挖榛子得到了茯苓。想问一下插杨柳的方法,明年飞舞的柳絮会不会变成浮萍呢?

注释:

  • 露宿:在外面过夜。
  • 泥行:走在泥泞的路上。
  • 髯龙:形容胡须长而蓬松。
  • 尺五:一尺五寸,表示身高或某种标志。
  • 东坡:指苏轼自己的字,表明作者的身份。
  • 扫雪:清扫落雪。
  • 松子:松树的种子。
  • :榛子树,果实可食。
  • 茯苓: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补脾。

典故解析:

“东坡”是苏轼的号,代表了他在文学、诗歌和种植等方面的广泛才能。这首诗中提到的“种松”反映了他对植树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三大领域,风格豪放、清新。

创作背景: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农耕和植树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通过对比自己的经历和朋友的情况,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开篇的“露宿泥行”描绘了他艰辛的生活状况,但随后的“十年春雨养髯龙”则透出一种乐观的态度,表明在逆境中也能成长。诗中提到的种植松树和榛子,体现了他对环境和自然的关心。与朋友的交流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展现了人际之间的温暖。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思考的余地,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整首诗在平凡中见深意,以自然为背景,表现了对生命、成长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露宿泥行草棘中:表示在艰难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 十年春雨养髯龙:阐述在逆境中坚持和成长的过程。
    • 如今尺五城南杜:表明时间的推移与地点的转换,带有对过去的回忆。
    • 欲问东坡学种松:表达对学习和交流的渴望。
    • 君方扫雪收松子:描绘朋友的劳动场景。
    • 我已开榛得茯苓: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成就。
    • 为问何如插杨柳:提出问题,表现对新事物的好奇。
    • 明年飞絮作浮萍:反映对未来的思考和对生命变化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胡须比作“髯龙”,形象生动。
    • 对仗:如“君方扫雪收松子,我已开榛得茯苓”,形成鲜明对比。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意象分析:

  • 露宿:象征艰难和探索。
  • 松子与榛子:代表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劳动成果。
  • 杨柳与飞絮:象征生活的变化与无常,展现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坡”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2. “十年春雨养髯龙”中的“髯龙”指的是什么?
    A. 龙的传说
    B. 形容长胡须
    C. 一种植物
    D. 高山流水

  3. 诗的最后一句“明年飞絮作浮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的作品中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李白则表现出更多的豪放与个性。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