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先生诗同陈恬叔易和节度使王汉忠韵》

时间: 2025-01-06 11:24:51

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兰先生诗同陈恬叔易和节度使王汉忠韵 李廌 〔宋代〕

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我殷切地呼唤隐逸的篇章。 应该居住在幽深的小洞中,多次见证了长寿的大椿树的年轮。 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失去的琴声仍在泉水边回响。 至理名言曾让君主觉悟,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升天成仙。

注释:

字词注释:

  • 陕隘:狭小。
  • 区中世:指人世间。
  • 殷勤:热情而周到。
  • 招隐篇:指呼唤隐士的诗篇。
  • 小有洞:指幽深隐秘的地方。
  • 大椿年:比喻长寿。
  • 庵废:废弃的庵堂。
  • 云埋谷:云雾掩埋山谷。
  • 琴亡声在泉:失去的琴声仍在泉水边回响。
  • 至言:至理名言。
  • 悟主:使君主觉悟。
  • 持此合升天: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升天成仙。

典故解析:

  • 大椿年: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方叔,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是他在与陈恬叔、王汉忠等人的诗会中创作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创作的,李廌与其他文人共同吟咏,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诗中“陕隘区中世”一句,直接表达了对狭小世界的厌倦,而“殷勤招隐篇”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中间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小有洞”、“大椿年”、“云埋谷”、“琴亡声在泉”,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意境,体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超脱。最后两句“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则表达了诗人对至理名言的推崇,认为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达到精神上的升华。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诗人表达了对狭小世界的厌倦,热情地呼唤隐逸的篇章。
  2. “应居小有洞,几见大椿年。”:诗人想象自己应该居住在幽深的小洞中,多次见证了长寿的大椿树的年轮。
  3. “庵废云埋谷,琴亡声在泉。”:描绘了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失去的琴声仍在泉水边回响的景象。
  4. “至言曾悟主,持此合升天。”:表达了至理名言曾让君主觉悟,持有这些道理的人应当能够升天成仙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椿年”比喻长寿。
  • 拟人:如“琴亡声在泉”赋予琴声以生命。
  • 对仗:如“陕隘区中世,殷勤招隐篇”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有洞:幽深隐秘的地方。
  • 大椿年:长寿的象征。
  • 云埋谷:云雾掩埋山谷,营造幽深静谧的意境。
  • 琴亡声在泉:失去的琴声仍在泉水边回响,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椿年”比喻什么? A. 长寿 B. 富贵 C. 智慧 D. 美丽

  2. “庵废云埋谷”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废弃的庵堂被云雾掩埋在山谷中 B. 山谷中的云雾非常浓密 C. 庵堂在山谷中非常显眼 D. 山谷中的云雾非常稀薄

  3. 诗中“至言曾悟主”表达了什么? A. 至理名言曾让君主觉悟 B. 君主曾经说过至理名言 C. 至理名言非常难以理解 D. 君主对至理名言不感兴趣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李廌的这首诗更加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至理名言的推崇。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廌的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庄子》:提供了“大椿年”的典故出处和详细背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