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神光寺塔》
时间: 2025-01-05 09:3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良匠用材为塔了,神光寺更得高名。
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
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
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
白话文翻译:
一位优秀的工匠为这座塔使用了上好的材料,神光寺因此名声更高。
在风云交汇之地,塔高耸入云,四周明亮如日月。
海水在旋流中流向倭国的土地,天文之象显现在福州的城中。
在塔的顶端俯瞰浮世,尘世间的人心应该都能趋于平和。
注释:
- 良匠: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 神光寺:指福州的一座寺庙,以其塔而闻名。
- 千寻:形容塔的高度,"寻"为古代长度单位,千寻表示极高的程度。
- 八面明:指塔的四面都能被阳光照耀,象征光明和希望。
- 倭国:古时对日本的称呼。
- 相轮:指佛教建筑中的塔顶部分。
典故解析:
- 神光寺塔: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庙,因其高耸而著称,象征着佛教的光明和智慧。
- 风云会处:象征着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智慧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是唐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风格清新脱俗。他善于描绘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关注社会和人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在中国盛行之际,诗人通过描写神光寺塔的壮丽与光辉,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尊重与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福州神光寺塔的描绘,展现了建筑的宏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开篇“良匠用材为塔了”,直接引入了塔的建造过程,突出了工匠的技艺与所用材料的珍贵,表现出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赞美。接下来的“风云会处千寻出,日月中时八面明”,则通过对塔的高度和光明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感悟,与人类智慧的结合,使得整座塔不仅是建筑,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引领。
而“海水旋流倭国野,天文方戴福州城”则将地理与自然现象结合,表明了福州在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性。这种视野的拓展,展示了诗人对世界的思考与对人文历史的关注。最后一句“相轮顶上望浮世,尘里人心应总平”则回归到人心的平和,表达了诗人希望人们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的愿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良匠用材为塔了:强调工匠选材的精良,为塔的美观奠定基础。
- 神光寺更得高名:塔的壮丽提升了神光寺的声名。
- 风云会处千寻出:形容塔高耸入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 日月中时八面明:塔在日月光辉中显得格外明亮,象征希望。
- 海水旋流倭国野:暗示福州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日本。
- 天文方戴福州城:福州在天文现象中占有一席之地,表明其文化的重要性。
- 相轮顶上望浮世:在塔的顶端可以看到世间的浮华与变迁。
- 尘里人心应总平:希望人们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的平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月中时八面明”对“风云会处千寻出”,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将塔比作光明的象征,体现出光辉与希望。
- 象征:塔不仅是建筑,也象征着精神信仰与人心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神光寺塔的壮丽,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对光明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人心宁静的期望,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塔:象征信仰与精神寄托。
- 光明:象征希望与未来。
- 海水:象征无尽的可能性与联系。
- 天文:象征对自然的崇敬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神光寺塔的特点是什么? A. 高耸入云
B. 低矮平凡
C. 只有一面
D. 没有任何装饰 -
诗中提到的“倭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A. 韩国
B. 日本
C. 越南
D. 泰国 -
诗人希望人们在尘世中保持什么? A. 忧虑
B. 争斗
C. 平和
D. 忘记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写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释放。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福州神光寺塔》一样,描绘了高耸的建筑,强调了视野与心境的开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