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双峯山和尚》

时间: 2024-09-19 21:44:43

峩峩双髻山,瀑布泻云间。

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

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

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峩峩双髻山,瀑布泻云间。
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
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
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双髻山的雄伟景象,山间瀑布飞流直下,仿佛泻入云端。诗人对尘世的繁杂感到疑惑,似乎水流一样难以捉摸,而禅门则似乎遥不可及。茯神和松树虽然不同,但在这安静的环境中,它们都显得悠然自得。面对这位清高的师父,诗人不禁思索:我该如何才能攀登到这样的境界呢?

注释

  • 峩峩:形容山势的巍峨高耸。
  • 双髻山:指形似双髻的山峰,可能是特指某座山。
  • 瀑布:指从高处落下的水,诗中描绘了自然的壮观。
  • 尘世:指人世间的纷扰和繁杂。
  • 自疑水:意为对尘世的感慨,像水一样难以把握。
  • 禅门:指佛教的修行之地。
  • 茯神松:一种松树,象征长寿和安宁。
  • 藏宝石:暗指环境中安静的石头,象征隐秘的宝藏。
  • 清业:指高洁的职业或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其诗风清新典雅,常运用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时代背景下,佛教文化的兴盛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象,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向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双髻山的壮丽景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的开头通过“峩峩双髻山,瀑布泻云间”的描绘,形成了一个高远而清新的空间,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如仙境般的境地。而“尘世自疑水,禅门长去关”则引入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既感受到尘世的繁杂,又憧憬禅宗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下来的“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比,茯神松象征着长寿与安宁,反映出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充满了对修行的渴望,最后一句“向此师清业,如何方可攀”,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追求与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与内心感受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对佛教修行的向往,又有对尘世纷扰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峩峩双髻山:描绘山的高耸与雄伟,设定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2. 瀑布泻云间:展现自然的壮丽,水流与云雾交错,增加了诗的动感。
  3. 尘世自疑水:表达对人间纷扰的疑惑,水流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4. 禅门长去关:表示对修行之路的渴望,然而又感到遥不可及。
  5. 茯神松不异:通过对比,表现出修行境界的平和与安宁。
  6. 藏宝石俱闲:暗示深藏的智慧与宁静,象征着内心的宝藏。
  7. 向此师清业:对高人清净生活的向往,透露出对修行的渴望。
  8. 如何方可攀:表达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禅门比作高不可攀的山,表现追求的艰难。
  • 对仗:如“茯神松不异,藏宝石俱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内心的追求与思考,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禅宗修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寻求内心宁静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髻山:象征高远与超脱。
  • 瀑布: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美。
  • 尘世:象征人间的纷扰与复杂。
  • 禅门:象征修行的理想境界。
  • 茯神松:象征长寿与安宁。
  • 藏宝石:象征内心的智慧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双髻山”是指什么? A. 一座低山
    B. 形似双髻的山
    C. 一座平原

  2. 诗人对尘世的感觉如何? A. 感到满足
    B. 感到疑惑
    C. 感到快乐

  3. 诗中提到的“茯神松”象征什么? A. 忧愁
    B. 安宁与长寿
    C. 繁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以月光为意象。
  • 《登高》:通过高处的视角,表现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情感上与《赠双峯山和尚》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