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等岩
作者: 周朴 〔唐代〕
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
白话文翻译:
在山岩的上方建筑中,藤影摇曳,仿佛一座天台。那不知名的树在檐前生长,我曾向道士询问,岩石是怎样降临于此的。
注释:
- 藤影:指藤蔓的影子,象征幽静、朦胧的环境。
- 高僧:指德高望重的僧人,常与佛教的清净、超脱等概念相关。
- 不知名树:指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寓意对自然的敬畏和不解。
- 道人:指道教的修行者,通常具有深厚的哲理和智慧。
典故解析:
- 天台:这里可能指代天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象征着超然物外的心境。
- 岩下来:可能暗示自然的形成与变化,反映了诗人与自然、哲学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朴,唐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景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与道教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宗教的结合,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宁静的山水景象开篇,借藤影和高僧描绘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给读者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超脱感。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由对环境的描写转向对自然与存在问题的探讨,表现出对生命本源的思考。通过不知名的树和道人的问询,诗人引导读者去思索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诗中的“岩下来”更是点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不可知性,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整体上,诗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建造上方藤影里”:描绘了山岩上的建筑,藤影摇曳,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高僧往往似天台”:高僧的修行与天台相似,象征着一种超然的境界。
- “不知名树檐前长”:无名树木的生长,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生命的顽强。
- “曾问道人岩下来”:询问道士关于岩石的来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探索欲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似天台”比喻高僧的境界,暗示超然的精神。
- 拟人:藤影的摇曳仿佛有生命,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整体感情基调宁静而深邃。
意象分析:
- 藤影:象征着幽静、宁静的环境。
- 高僧:代表着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 不知名树:暗示对自然与生命的无知与敬畏。
- 道人:代表智慧与哲理的引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僧与哪个地方相似? A. 寺庙
B. 天台
C. 岩石 -
“不知名树”在诗中象征了什么? A. 知识
B. 神秘与生命
C. 离别 -
诗人向谁询问岩石的来源? A. 高僧
B. 道人
C.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鹿柴》与周朴的《无等岩》,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美,而周朴则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哲学思考的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