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原文展示: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白话文翻译:
旅人在路上匆匆忙忙,春天的气息又温暖而融洽。
农田里传来蛙鸣声,归途上草色盎然。
独自感到惭愧在谷雨时节,尚未感受到温暖的春风。
子玉(崔使君)与我一同离去,想必对我的思念是无尽的。
注释:
- 游汲汲:形容旅人匆忙的样子。
- 融融:温暖的样子。
- 蛙声:指春天田野中蛙鸣的声音,象征生机。
- 谷雨:指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
- 子玉:崔使君的名字,诗人寄情于友人。
典故解析:
- 谷雨: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季的到来,表示农事繁忙的时期。
- 子玉:崔使君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与周朴交情深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约738—798年),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曾任职于朝廷。周朴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天,正值农忙时节,表达了诗人因旅途而无法及时参与农事的惭愧,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与表达友情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旅人游汲汲”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描绘出一种急促而又向前的旅途状态,给人以动感。紧接着“农事蛙声里”,将视线转向田间地头,春天的气息与农事的繁忙交织,生动展现了农村的春日景象。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一句,表达了诗人因旅途而无法参与农事的惭愧,显示出对自然时节的敏感与对生活的责任感。这种惭愧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出即使身处异地,心中对友人的惦念与情感依然深厚。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诗人以春天作为背景,借助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温暖而又幽远的思念,令人倍感亲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旅人游汲汲:旅人急匆匆地赶路,体现出一种紧迫感。
- 春气又融融:春天的气息温暖而和谐,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 农事蛙声里:田间的蛙鸣声与农事活动交织,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 归程草色中:归途中的草色鲜艳,暗示着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 独惭出谷雨:在谷雨时节感到惭愧,未能参与农事,表现出责任感。
- 未变暖天风:春风尚未完全吹拂到自己,感受到春天的迟缓。
- 子玉和予去:提到友人崔使君,表达对友人的情谊与思念。
- 应怜恨不穷:感叹对友人的思念是绵绵无尽的,情感深厚。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春气、蛙声等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春天的气息。
- 对仗:如“春气”和“蛙声”,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春风、草色等赋予情感,增强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个诗歌表现了对春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深情思念,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旅人: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奋斗的状态。
- 春气: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蛙声:象征着生机与农耕的繁忙。
- 草色:象征着春天的盎然生机。
- 谷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
- 子玉:象征着友谊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哪个?
- A. 春分
- B. 谷雨
- C. 小满
-
诗人对友人的情感是什么?
- A. 忘记
- B. 思念
- C. 仇恨
-
“农事蛙声里”中的“蛙声”主要指什么?
- A. 小鸟的叫声
- B. 青蛙的鸣叫
- C. 风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乱与诗人的忧国之情。
- 《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春夜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通过对比,周朴的诗更偏向于自然与人情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