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穿云上虚无,彷佛凌倒景。微茫鸿鹄背,指点众山顶。出日上扶桑,徘徊万林影。
白话文翻译:
穿过云层到达虚无之境,仿佛凌驾于倒映的景象之上。在微茫中,如同鸿鹄的背脊,指引着众山的顶峰。日出时,太阳升起在扶桑树上,徘徊在万林的影子中。
注释:
- 穿云上虚无:形容诗人攀登至极高处,仿佛穿过了云层,到达了虚无缥缈的境界。
- 彷佛凌倒景:彷佛,即仿佛;凌,超越;倒景,倒映的景象。这里形容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超越了现实世界,凌驾于倒映的景象之上。
- 微茫鸿鹄背:微茫,模糊不清;鸿鹄,大雁和天鹅,比喻高远。这里形容诗人视野中的景象模糊不清,如同鸿鹄的背脊。
- 指点众山顶:指点,指引;众山,群山。这里形容诗人在高处指引着群山的顶峰。
- 出日上扶桑:出日,日出;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形容日出时,太阳升起在扶桑树上。
- 徘徊万林影:徘徊,来回走动;万林,众多树林。这里形容太阳在众多树林的影子中来回走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公择,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这首诗是他游历嵩山时所作,表达了对嵩山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廌在丙子岁(具体年份不详)三月十二日游历嵩山时所作。诗人通过攀登嵩山,体验到了高远境界和自然美景,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攀登嵩山的经历,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穿云上虚无”和“彷佛凌倒景”描绘了诗人攀登至极高处的感受,仿佛超越了现实世界,凌驾于倒映的景象之上。“微茫鸿鹄背”和“指点众山顶”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高处的视野,模糊不清的景象如同鸿鹄的背脊,指引着群山的顶峰。最后两句“出日上扶桑,徘徊万林影”则描绘了日出时的美景,太阳升起在扶桑树上,在众多树林的影子中来回走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穿云上虚无:诗人通过攀登嵩山,体验到了高远境界,仿佛穿过了云层,到达了虚无缥缈的境界。
- 彷佛凌倒景: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超越了现实世界,凌驾于倒映的景象之上,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 微茫鸿鹄背:诗人在高处的视野模糊不清,如同鸿鹄的背脊,指引着群山的顶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 指点众山顶:诗人在高处指引着群山的顶峰,进一步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 出日上扶桑:日出时,太阳升起在扶桑树上,描绘了日出时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徘徊万林影:太阳在众多树林的影子中来回走动,进一步描绘了日出时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微茫鸿鹄背”和“指点众山顶”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模糊不清的景象比作鸿鹄的背脊,将高处的视野比作指引群山的顶峰。
- 拟人:诗中“徘徊万林影”使用了拟人手法,将太阳在众多树林的影子中来回走动,赋予了太阳人的行为特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人通过攀登嵩山,体验到了高远境界和自然美景,从而表达了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穿云:形容诗人攀登至极高处,仿佛穿过了云层。
- 虚无:形容诗人到达了虚无缥缈的境界。
- 彷佛:形容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超越了现实世界。
- 凌倒景:形容诗人凌驾于倒映的景象之上。
- 微茫:形容诗人在高处的视野模糊不清。
- 鸿鹄背:比喻高远的景象。
- 指点:形容诗人在高处指引着群山的顶峰。
- 出日:形容日出时的美景。
-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神树,太阳升起的地方。
- 徘徊:形容太阳在众多树林的影子中来回走动。
- 万林影:形容众多树林的影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穿云上虚无”形容诗人攀登至极高处,仿佛穿过了云层,到达了什么境界? A. 虚无缥缈的境界 B. 现实世界的境界 C. 倒映的景象之上 D. 众多树林的影子中
-
诗中“彷佛凌倒景”形容诗人感觉自己仿佛超越了什么? A. 虚无缥缈的境界 B. 现实世界 C. 倒映的景象之上 D. 众多树林的影子中
-
诗中“微茫鸿鹄背”形容诗人在高处的视野模糊不清,如同什么? A. 鸿鹄的背脊 B. 群山的顶峰 C. 倒映的景象之上 D. 众多树林的影子中
-
诗中“指点众山顶”形容诗人在高处指引着什么? A. 鸿鹄的背脊 B. 群山的顶峰 C. 倒映的景象之上 D. 众多树林的影子中
-
诗中“出日上扶桑”形容日出时,太阳升起在什么树上? A. 扶桑树 B. 梧桐树 C. 松树 D. 柏树
-
诗中“徘徊万林影”形容太阳在什么中来回走动? A. 扶桑树 B. 梧桐树 C. 松树 D. 众多树林的影子中
答案:
- A
- B
- A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泰山的向往和赞美,与李廌的《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有相似之处。
- 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与李廌的《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与李廌《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但杜甫的诗更加注重对泰山的描绘,而李廌的诗更加注重对嵩山的描绘。
- 王维《山居秋暝》与李廌《丙子岁三月十有二日游嵩山宿峻极中院时天气》: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而李廌的诗更加注重对高远境界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李廌的诗歌作品,可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诗鉴赏辞典》:收录了对宋代诗歌的鉴赏和解析,可以了解李廌的诗歌作品的鉴赏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了解李廌的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