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刘克庄 〔宋代〕
闻道江乡吹战尘,
叵堪鼙鼓震于邻。
荒城少有飞花处,
高塚多无擘纸人。
沙塞榆枯难取火,
玉关柳少化为薪。
遥知玉座焦劳处,
闲却龙舟阁水滨。
白话文翻译:
听说江边的乡村吹起战斗的尘土,
怎能忍受邻近的鼓声震动?
荒凉的城郭几乎没有飞舞的花瓣,
高高的土丘上更是没有纸人祭祀。
沙滩和枯榆树间难以生火,
玉关的柳树也难以变成柴薪。
遥想玉座上焦心苦劳的情景,
闲适的龙舟停靠在水边。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是在此节日不生火做饭,吃冷食。
- 战尘:战斗时扬起的尘土,暗指战乱。
- 鼙鼓:指战斗的鼓声,这里象征战争的临近。
- 飞花:春天花开的景象,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
- 擘纸人:纸人是祭祀时用纸制的模型,表示对逝者的祭奠。
- 沙塞:沙滩,指沙土堆积的地方。
- 玉关:古代边防的关口,这里可能指代边疆的战事。
- 龙舟:指节日时的龙舟,象征着庆祝和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龙,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以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常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寒食》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情景,表达了对战乱带来的哀伤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寒食》是一首充满战争阴影的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切感受。开篇提到江乡的“战尘”,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紧张和不安的氛围中,诗人以“叵堪鼙鼓震于邻”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无奈,鼓声响起,意味着战斗的来临,令人无法安宁。
接着,诗中描绘的荒凉场景让人心生悲凉,“荒城少有飞花处”,在这满目疮痍的环境里,连春天的花朵也显得奢侈。诗人用“高塚多无擘纸人”暗示了祭祀文化的缺失,纸人是对逝者的追忆,然而在这片战乱之地,连祭奠的仪式都无法进行,令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
在描写了环境后,诗人转向自我情感的表达,“遥知玉座焦劳处”,在对远处王座的想象中,诗人不仅看到了统治者的焦虑,也反映出他自身的苦恼与无奈。最后一句“闲却龙舟阁水滨”则是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现实残酷,但内心依然渴望安宁。
全诗情感深刻,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在动乱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江乡吹战尘:听说江边乡村战事频繁,尘土飞扬。
- 叵堪鼙鼓震于邻:难以忍受邻居传来的战鼓声。
- 荒城少有飞花处:荒凉的城里几乎没有花瓣飞舞。
- 高塚多无擘纸人:高高的土丘上没有人祭祀。
- 沙塞榆枯难取火:沙地与枯榆树间难以生火做饭。
- 玉关柳少化为薪:玉关的柳树也难以变作柴薪。
- 遥知玉座焦劳处:遥想王座上统治者的焦虑。
- 闲却龙舟阁水滨:闲适的龙舟停靠在水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塚多无擘纸人”与“荒城少有飞花处”,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将战争的鼓声与生活的噪音相提并论,表达对战争的厌倦。
- 象征:沙塞与枯榆象征着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痛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们的无奈。诗人在描写环境的同时,也在反映自己的内心情感,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尘:象征战争的侵扰与不安。
- 飞花:象征美好的时光与生活。
- 纸人:象征对逝者的怀念和祭奠。
- 龙舟:象征庆祝与团聚的美好生活。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中的场景,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战争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战尘”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花瓣
b) 战斗扬起的尘土
c) 江河的波浪 -
“高塚多无擘纸人”中“擘纸人”象征的是什么? a) 纸制的玩具
b) 祭祀的纸人
c) 纸张的使用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向往
c) 对美食的描写
答案:
- b) 战斗扬起的尘土
- b) 祭祀的纸人
- b) 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对国事的忧虑,但侧重于家国情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寒食》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主题更为柔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