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怀古》

时间: 2024-12-27 18:59:12

山川终古自留贻,杖策登临路或迷。

千载几人还堕泪,当年多事漫沉碑。

虚传池馆经游屐,无复儿童倒接䍦。

凭吊只余霜柏在,旧时风干未离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襄阳怀古
作者: 吴遵锳 〔清代〕

山川终古自留贻,
杖策登临路或迷。
千载几人还堕泪,
当年多事漫沉碑。
虚传池馆经游屐,
无复儿童倒接䍦。
凭吊只余霜柏在,
旧时风干未离披。


白话文翻译:

这山川自古就有它的遗留,
我拄着杖走上山来,路途却常常迷失。
千年过后,又有多少人依然流泪,
那年间的纷繁往事,早已化为沉默的碑石。
曾经流传的池馆,早已无人游玩,
儿童的嬉笑声也不复存在。
如今凭吊,只剩下霜冻的柏树,
往昔的风情已被风干,难以再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终古:自古以来。
  • :遗留、留下的意思。
  • 杖策:拄着的手杖。
  • 堕泪:流泪、悲伤的表现。
  • 漫沉碑:指往事如同沉重的碑石,无法释怀。
  • 虚传:空洞的传说。
  • 池馆:古代供游玩、休憩的场所。
  • 接䍦:指儿童玩耍时的嬉闹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千载几人还堕泪”,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们对往事的怀念。古代的名胜古迹随着时间流逝,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遵锳(1640-1711),字景仁,号鸣凤,江苏人。清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襄阳怀古》创作于清代,吴遵锳写此诗是为了缅怀历史,感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表现出对往昔的深切怀念和对现状的惆怅。


诗歌鉴赏:

《襄阳怀古》是一首具有深沉历史感的古诗,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襄阳的山水景色,反思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受。开头两句,作者以“山川终古自留贻”引入,表达自然的永恒与历史的积淀,但随即转入个人的困惑,展示出人对过往的迷茫和无奈。中间两句则以“千载几人还堕泪”引发读者的共鸣,感叹历史的黯淡与人们的悲伤,似乎在问:在漫长的历史中,究竟有多少人因往事而流泪?最后几句则通过对“霜柏”的描写,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失落,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含蓄,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个人生命的思索。通过层层叠加的意象与情感,构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人情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川终古自留贻:山川河流自古以来就有它的遗留,暗示历史悠久。
  2. 杖策登临路或迷:我拄着手杖走上山来,却常常迷失方向,表现出对历史的迷茫。
  3. 千载几人还堕泪:千年之后,又有多少人会因往事而流泪,强调历史的沉重感。
  4. 当年多事漫沉碑:昔日的纷纷扰扰,现在化为沉默的碑石,历史的无情。
  5. 虚传池馆经游屐:曾经流传的游乐场所,如今已无人问津,现实的冷漠。
  6. 无复儿童倒接䍦:儿童的嬉闹声已不再,象征着失去的童趣与天真。
  7. 凭吊只余霜柏在:如今只能凭吊,剩下的只有霜冻的柏树,孤寂的景象。
  8. 旧时风干未离披:往昔的风情已被岁月风干,难以再现,表现出怀旧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往事比作沉重的碑石,形象化历史的负担。
  • 拟人:用“堕泪”来表现人们对历史的感情,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用对仗的方式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如“杖策”与“登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历史的反思为主线,探讨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无尽怀念与对现状的惆怅,揭示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历史的悠久与变迁。
  • 杖策:代表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象征寻求方向。
  • :表现对往事的悲伤。
  • :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无情。
  • 霜柏:象征孤独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襄阳怀古》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吴遵锳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杖策”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手杖
    • C. 山川
    • D. 古碑
  3. 诗中“千载几人还堕泪”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历史的惋惜
    • C. 对爱情的追忆
    •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襄阳怀古》在情感上均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襄阳怀古》则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人事的变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吴遵锳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