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子十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8 23:23:59

镂管拈沉绿,春裙剪淡黄。

描花隐约寄柔肠。

要绣红莲双朵、盖鸳鸯。

倦起凭雕槛,闲行转曲廊。

樱桃欲谢惜年芳。

独立无人深院、看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镂管拈沉绿,春裙剪淡黄。
描花隐约寄柔肠。
要绣红莲双朵盖鸳鸯。
倦起凭雕槛,闲行转曲廊。
樱桃欲谢惜年芳。
独立无人深院看斜阳。

白话文翻译:

用镂空的管子轻轻拈起深绿的颜色,春天的裙子裁剪成淡黄的样子。
描绘的花朵隐约寄托着柔情。
想要绣上两朵红莲来盖住鸳鸯。
倦怠地倚靠着雕刻的栏杆,悠闲地在曲折的小廊中走动。
樱桃快要凋谢了,真让人惋惜这春天的美好时光。
独自一人站在无人问津的深院中,凝视着斜阳的余晖。

注释:

  • 镂管:指镂空的管子,常用于装饰。
  • 沉绿:深绿色,常用于形容春天的绿意。
  • 春裙:春天的裙子,象征着春天的美丽。
  • 描花:描绘花朵,隐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红莲:红色的莲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鸳鸯:成双成对的鸟,常象征爱情。
  • 雕槛:雕刻的栏杆,象征着精致的生活。
  • 樱桃:樱桃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时翔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创作背景:

《南柯子》系列诗作是王时翔在春日时分所作,表达了他对春天美好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反映了清代文人生活的闲适与情感的细腻。

诗歌鉴赏:

这首《南柯子》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短暂。开篇以“镂管拈沉绿”引入,展现了春天的色彩。接着,春裙的淡黄与描花的柔情交织在一起,仿佛把春天的温暖和柔美融汇成了一幅画面。

“要绣红莲双朵盖鸳鸯”一句,既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也暗示了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倦怠的姿态与悠闲的行走,透出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满足,但又隐含着对孤独的感慨。樱桃的凋谢象征着春天的逝去,让诗人感到惋惜,独立在深院中,诗人似乎在思考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令人感到深深的共鸣。

整首诗构成了一幅春日的静谧画卷,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镂管拈沉绿:通过“镂管”展现出春天的色彩,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 春裙剪淡黄:运用“春裙”这一意象,展现春天的美好。
  3. 描花隐约寄柔肠:描绘的花朵让人思绪万千,暗示着柔情的寄托。
  4. 要绣红莲双朵盖鸳鸯:对爱情的渴望,红莲象征着美好情感。
  5. 倦起凭雕槛:表现出一种疲惫与放松,描绘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6. 闲行转曲廊:悠闲地走动,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
  7. 樱桃欲谢惜年芳:樱桃即将凋谢,象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即将结束。
  8. 独立无人深院看斜阳:孤独的身影,映衬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裙子比作柔美的自然,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雕槛”与“曲廊”,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樱桃”、“红莲”等意象,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中细腻情感的观察,以及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镂管:象征着精致与细腻。
  • 春裙: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红莲:象征爱情与美好情感。
  • 樱桃:代表短暂的春天和生命的易逝。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镂管拈沉绿”中的“沉绿”指的是什么颜色?

    • A. 浅绿
    • B. 深绿色
    • C. 黄色
    • D. 红色
  2. 诗中提到的“樱桃欲谢”意味着什么?

    • A. 樱桃树盛开
    • B. 樱桃即将成熟
    • C. 樱桃即将凋谢
    • D. 樱桃树长得很好
  3. 诗中“倦起凭雕槛”的意思是:

    • A. 站起来看风景
    • B. 疲惫地倚靠在栏杆上
    • C. 开始工作
    • D. 坐在地上休息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时翔的《南柯子》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更注重描绘春天的美丽与情感的细腻,后者则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感受。两者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王时翔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细腻情感,而李白则更关注心灵的孤独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王时翔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