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2 09:21: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 侯彭老 〔宋代〕
十二封章,三千里路。
当年走遍东西府。
时人莫讶出都忙,
官家送我归乡去。
三诏出山,一言悟主。
古人料得皆虚语。
太平朝野总多欢,
江湖幸有宽闲处。
白话文翻译:
全诗的意思是:我写了十二封奏章,走遍了三千里路。当年我游历了东府和西府。时人不必惊讶我在外忙碌,官家是送我回乡去的。三次被召出山,一句话就能让我领悟君主的意图。古人所说的都是些空话。如今太平盛世,朝廷和百姓都很快乐,江湖上也有宽松闲适的地方。
注释:
- 封章: 指奏章,向朝廷上奏的文书。
- 东西府: 指东边和西边的地方,古时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行政区域。
- 出都: 指离开都城,回乡。
- 三诏出山: 指三次被皇帝召回朝廷。
- 古人料得皆虚语: 古人所说的多是空洞无物的话。
- 太平朝野: 形容国家太平,社会安定,朝野上下都很快乐。
典故解析:
- 三诏出山: 可能源于古代隐士被召回朝廷的故事,寓意着隐者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奈与选择。
- 太平朝野: 表现出一种对和平时期的珍视和享受,反映出历史上某些辉煌时期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侯彭老,宋代词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在宋词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以清新平易著称。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一个太平盛世的背景下,表达了对政治安定的感慨和对个人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从官场归乡的隐士的心路历程。开头的“十二封章,三千里路”便展示了作者曾在官场的忙碌与奔波,反映出那种为官者的责任与负担。随着时代的变化,作者与朝廷的关系也随之改变,经历了三次的召唤,最终意识到古人所言皆为虚语,表达了对权力游戏的无奈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
诗中提到“太平朝野总多欢”,一方面是对当下社会安定的赞美,另一方面则暗含了对个人生活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中,江湖似乎成了作者心灵的栖息地。在这一点上,诗人不仅显示了对和平的珍视,也表达了对世俗权力的淡泊。整首词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二封章,三千里路。”:表达了作者在官场的经历与奔波。
- “当年走遍东西府。”:进一步说明其游历的广泛,显示出经历的丰富。
- “时人莫讶出都忙,官家送我归乡去。”:解释了他从官场归乡的原因,突显出一种被动的选择。
- “三诏出山,一言悟主。”:说明在多次召唤中,作者感知到了权力背后的虚无。
- “古人料得皆虚语。”:反思古代智者的言论,认为其多为空谈。
- “太平朝野总多欢,江湖幸有宽闲处。”: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对江湖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手法,展示了官场的繁忙与江湖的闲适。
- 通过排比的方式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权力与自由的反思,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 “封章”: 代表官场的责任与压力。
- “三千里路”: 象征着经历的丰富与人生的旅途。
- “江湖”: 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二封章”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奏章
- C) 诗篇
- D) 日记
-
“三诏出山”中的“诏”是指什么?
- A) 征召
- B) 命令
- C) 指示
- D) 请帖
答案:
- B) 奏章
- A) 征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侯彭老的《踏莎行》:两者均描绘了隐逸的生活,但李白更侧重于自然与豪情,而侯彭老则关注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赏析集》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