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咏瘦悴
(范成大)
皮下多无肉,秋来瘦不禁。
骨棱春焙銙,筋蹙海山沉。
虮虱从何有,蚊蝇枉见侵。
惟余老筇杖,相伴两虚心。
白话文翻译:
我身上没有多少肉,到了秋天便更显得瘦弱。
骨头高耸如春天的山峰,筋脉紧绷如海底的沉船。
虱子和虫子从何而来,蚊子和苍蝇只是在这里无端骚扰。
唯有这根老拐杖,陪伴我这两颗空虚的心。
注释:
- 皮下:皮肤下面。
- 无肉:没有肉,形容瘦。
- 瘦不禁:瘦得无法忍受,极度的瘦削。
- 骨棱:骨骼突出,形容瘦骨嶙峋。
- 春焙銙:春天的焙銙(指山),用以比喻高耸的骨骼。
- 筋蹙:筋肉紧绷,形容身体的状态。
- 虮虱:虱子,指寄生虫。
- 蚊蝇:常见的害虫。
- 老筇杖:年迈的拐杖,象征依靠和孤独。
- 两虚心:心灵的空虚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蓬莱,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多以农田、山水、生活为题材。范成大一生经历了南宋初期的动荡,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范成大在晚年,生活逐渐孤独,身体也因岁月而消瘦。此诗反映了他对自己衰老和孤独的感慨,透过外在的瘦弱表现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诗歌鉴赏:
《自咏瘦悴》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和内心状态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以“皮下多无肉,秋来瘦不禁”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作者因岁月流逝而日渐消瘦的身体状况。紧接着,作者用“骨棱春焙銙,筋蹙海山沉”来形象地描绘自己骨骼的突出与筋脉的紧绷,仿佛与大自然的山川相呼应,显得既苍劲又凄凉。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对小虫的描写“虮虱从何有,蚊蝇枉见侵”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无助,仿佛在暗示生活中的琐碎烦恼,如同这些无形的虫害,时刻困扰着他的内心。最后一句“惟余老筇杖,相伴两虚心”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老拐杖不仅是身体的支撑,更是心灵的伴侣,象征着人生的孤寂与无奈。
整个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岁月无情与生命脆弱的主题,令人感同身受,深思生命的意义和孤独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皮下多无肉:描述自己身体的瘦弱,强调了外在的变化。
- 秋来瘦不禁:暗示秋天的萧条与内心的无奈。
- 骨棱春焙銙:将骨骼比作春天的山,体现出身体的硬朗与苍凉。
- 筋蹙海山沉:描绘筋肉的紧绷,暗示着生活的沉重与压迫。
- 虮虱从何有:疑问句,表达对烦恼来源的困惑。
- 蚊蝇枉见侵:生活中的小烦恼如蚊蝇般无处不在。
- 惟余老筇杖:拐杖象征着依靠与孤独。
- 相伴两虚心:心灵的空虚感,与拐杖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骨棱春焙銙”,将身体与自然相联系,增强意象。
- 对仗:如“虮虱从何有,蚊蝇枉见侵”,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写虫害来表现生活的琐碎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身体的衰弱与内心的空虚,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孤独的反思。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生态度与生命价值的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瘦:象征衰老与无力,反映生命的短暂。
- 虱虫:生活中的小烦恼,象征琐碎与无奈。
- 老筇杖:象征孤独与依靠,反映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了作者身体的哪种状态?
- A. 强壮有力
- B. 瘦弱衰老
- C. 健康平稳
-
“惟余老筇杖”中的“筇杖”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依靠与孤独
- C. 财富
-
诗中提到的“虮虱”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孤独与无助,反映了诗人在动荡年代中的生存状态。王之涣的《登高》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成大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