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桐江》

时间: 2025-01-16 22:24:27

奔流千折下,峭壁两崖分。

樵径冲江雨,渔舟宿岭云。

布帆林杪见,水碓月中闻。

独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

意思解释

入桐江

作者:徐中行 〔明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奔流千折下,峭壁两崖分。
樵径冲江雨,渔舟宿岭云。
布帆林杪见,水碓月中闻。
独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桐江的壮丽景色:江水奔腾而下,蜿蜒曲折,峭壁高耸,形成两岸的分隔。山间小路穿过雨水,渔舟在山岭的云雾中停泊。远处帆船在树林的顶端隐约可见,水碓的声响在月光下清晰可闻。只有那位披着皮衣的旅人,经历千秋岁月,依旧孤独而不与群伦。

注释:

  • 奔流:形容水流急速而急促。
  • 千折:指水流曲折迂回。
  • 峭壁:陡峭的山崖。
  • 樵径:砍柴的路。
  • 冲江雨:雨水流向江河。
  • 渔舟:捕鱼的小船。
  • 布帆:指船张开帆布。
  • 林杪:树木的顶端。
  • 水碓:用水力驱动的碓房,磨米或谷物。
  • 披裘客:指穿着皮衣的旅人,象征孤独与独特。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千秋不可群”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孤傲,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及对个人价值的坚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中行(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精于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带有个人的哲思与感悟。

创作背景: 《入桐江》创作于明代,诗人可能在桐江游历时,受到江河壮丽景色的启发,写下此诗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入桐江》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桐江的自然风光,展现了水流、山石、雨雾、渔舟等自然元素。诗中,奔流的江水象征着生命的奔涌和时间的流逝,千折的水路则反映出人生的曲折与复杂。峭壁的高耸与樵径的雨水交织,呈现出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个人情感,描绘了身处自然之中的“披裘客”,他经历了千秋岁月的洗礼,独自面对世间的喧嚣与纷扰,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坚定的态度。这种孤独感与自然的壮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个体在浩瀚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也彰显了个人的独特价值与不可替代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奔流千折下:江水快速流下,曲折千回。
    • 峭壁两崖分:高耸的峭壁将两岸分隔开来。
    • 樵径冲江雨:砍柴的小路上,雨水流向江中。
    • 渔舟宿岭云:渔舟在山岭的云雾中停泊。
    • 布帆林杪见:远方的帆船在树木顶端隐约可见。
    • 水碓月中闻:水碓的声音在月光下清晰可闻。
    • 独有披裘客:只有那个披着皮衣的旅人。
    • 千秋不可群:经历千秋岁月,依旧孤独且不与群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奔流千折下,峭壁两崖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如“布帆”、“水碓”等意象,营造出江河的生动景象。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桐江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独特。

意象分析:

  • 奔流:象征生命的奔涌与无常。
  • 峭壁:代表高尚与险峻,象征人生的挑战。
  • 樵径与渔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披裘客:象征孤独的旅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独立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碓”是什么? A. 一种捕鱼工具
    B. 用水力驱动的碓房
    C. 一种船只
    D. 一种山石

  2. “独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坚定
    C. 忧伤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徐中行的《入桐江》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观与个体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更为深沉的孤独感和哲思。

参考资料:

  • 《明代山水诗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徐中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