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车
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輈小。
月中抛一声,惊起滩上鸟。
心将潭底测,手把波文袅。
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
白话文翻译:
我追求在湖海中得乐的志向,不嫌弃那华丽的小渔具。
在月光下抛出鱼钩,惊起了滩涂上的鸟儿。
我的心在测量潭底的深度,手中轻轻摇动着波纹。
今天的平静波澜中,我又在哪里寻找那疾驰的渔车呢?
注释:
- 乐湖海志:指追求在湖海中垂钓的乐趣和志向。
- 华輈小:华丽的小渔具,表示对渔具的挑剔和喜爱。
- 月中抛一声:在月光下抛出钩子的声音。
- 滩上鸟:指栖息在滩涂上的鸟类,受到惊动而飞起。
- 心将潭底测:心中想要测量潭底的深度。
- 波文袅:手中轻轻摇动波纹,描绘了水面的细腻。
- 平波今渺渺:形容平静的水面,渺茫而无际。
典故解析:
“钓车”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钓鱼的工具和方式,体现了诗人对渔猎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唐代诗人们常以自然为题材,借助渔具表达人生哲理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5年-883年),唐代诗人,字岳,号青莲居士,晚号白云山人,擅长诗歌、散文,风格清新脱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怀,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借渔具描绘钓鱼的场景,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钓车”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渔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追求。首联“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輈小”开篇即表明了诗人的志向和态度,强调即便是小巧华丽的渔具也能带来乐趣,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哲学。接着,诗人描绘了在月光下抛钩的场景,月光的映照与抛钩的声响交相辉映,惊动了滩涂上的鸟儿,这种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宁静夜晚的生机与活力。后两联则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心将潭底测”与“手把波文袅”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水底世界的探索欲望,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渔获的渴望。最后一句“何处觅奔车,平波今渺渺”则引发了对未来的思考,渔车的寻找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平静的水面又让人感到一种渺小和无奈,反映了人与自然、生活理想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乐湖海志:表达了在湖海中寻求乐趣的志向,明确了主题。
- 不厌华輈小:展示了对小渔具的喜爱,意味着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 月中抛一声:描绘夜晚钓鱼的动静结合,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
- 惊起滩上鸟:通过鸟的惊起表现出自然的灵动,增强了画面感。
- 心将潭底测:表达了诗人对潭底景象的好奇与探索。
- 手把波文袅:描绘了水面波纹的细腻,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
- 何处觅奔车:引发对未来渔获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渴望。
- 平波今渺渺:传达了对生活的沉思,既有宁静也有渺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钓鱼过程比作一种追求,暗示一种生活态度。
- 拟人:波纹的“袅”字赋予波纹以生命,增强了生动性。
- 对仗:如“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輈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钓鱼的场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海:象征广阔的自然与自由的生活。
- 渔具:代表生活中的小乐趣和细节。
- 月光:象征宁静与诗意的氛围。
- 波纹:象征着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华輈”指的是什么? A. 渔具
B. 船只
C. 食物
D. 书籍 -
诗人对“平波今渺渺”的理解是什么? A. 渔获丰富
B. 生活渺小
C. 自然浩瀚
D. 情感缠绵 -
诗中的“月中抛一声”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夜晚的宁静
C. 渔获的期待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柳宗元《江雪》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 皮日休《钓车》与王维《终南山》:两者均描绘自然,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壮丽,而皮日休则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 《皮日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