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双荔枝》

时间: 2025-01-07 22:23:53

天与化工知。

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双荔枝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
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
绮席歌筵不暂离。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
怎得成双似旧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感慨和思念。天意和巧妙的工艺都知道,赐予的衣裳总是绯红的色彩。每次在华丽的大厅深处看到她,都会生出怜惜之情。我们两个的心肠一直是一片,从小就一直相伴。绮丽的席子和歌声的筵席上,我们从未分离。然而,苦恼的是人人都遭受拆散,东西两处相隔,怎么才能像旧时那样成双成对?

注释:

  • 化工:这里指的是天意和巧妙的工艺。
  • :一种鲜艳的红色。
  • 华堂:华丽的大厅。
  • 怜伊:怜惜她。
  • 心肠一片儿:比喻心意相同。
  • 绮席:华丽的席子。
  • 歌筵:歌唱的筵席。
  • 苦恨:痛苦的怨恨。
  • 分拆破:指被拆散或分离。

典故解析:

苏轼的这首词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成双似旧时”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长久与相伴的渴望,符合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抒发个人情怀与社会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或许与苏轼的个人经历有关,表达他对爱情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在他的生活中,爱情与友情的纠葛常常成为他创作的主题。

诗歌鉴赏:

《南乡子·双荔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表达了词人对爱的深刻思考与怀念。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情侣之间的深厚感情。开头两句提到“天与化工知”,强调了爱的命运,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情感。接着,作者在华堂深处凝视爱人,感受到深深的怜惜与依恋,表现出对彼此心灵的交融。

“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两者之间的默契与陪伴,展现出一种长久而深厚的情感基础。词中对“绮席歌筵”的描绘,带出了昔日欢聚的美好回忆,而“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则转向对现实的无奈,反映出爱情之路的曲折与艰难。

最后一句“怎得成双似旧时”更是情感的升华,透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爱情回归的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有对爱情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与化工知:强调命运和巧妙的安排。
  2. 赐得衣裳总是绯:象征着爱情的美丽与热烈。
  3. 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表达作者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4. 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强调彼此心意相通,从小到大一直陪伴。
  5. 绮席歌筵不暂离:描绘曾经的欢乐时光。
  6. 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反映现实的无奈与痛苦。
  7. 怎得成双似旧时: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衣裳,展现爱情的美丽。
  • 拟人:赋予天与工艺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东西”,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爱的描绘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分离的无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 荔枝:象征爱情的甜美与美好。
  • 华堂:代表着美好回忆的场所。
  • 绮席歌筵:象征着欢乐的聚会与美好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一句体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A. “天与化工知”
    • B. “怎得成双似旧时”
    • C. “每向华堂深处见”
  2. “两个心肠一片儿”中“心肠”指的是什么?

    • A. 身体部位
    • B. 情感与心意
    • C. 物质财富
  3. 诗中提到的“东西”是指什么?

    • A. 两个人的分离
    • B. 两种物品
    • C. 地理位置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南歌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苏轼的《南乡子·双荔枝》更加强调对爱情的怀念与无奈,而李清照则表现出女性在爱情中更为复杂的心理状态。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切思考,但风格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