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三十六 竹桥
作者: 张镃 〔宋代〕
原文展示:
新篁故蒙丛,恶草刚荟翳。
删薙似少恩,成渠玉无际。
白话文翻译:
新生的竹子像旧日的丛林一样茂密,杂草刚好遮蔽了视线。
修剪似乎并没有多少情义,形成的水渠宛如无边无际的玉带。
注释:
- 新篁:新生的竹子。
- 故蒙丛:旧的竹林,指的是茂密的竹子。
- 恶草:杂草,生长得不好的草。
- 荟翳:遮蔽,遮挡住的意思。
- 删薙:修剪,砍掉多余的部分。
- 似少恩:似乎没有什么情感,指修剪时的冷淡。
- 成渠:形成的水渠。
- 玉无际:像无边无际的玉,形容水渠的美丽和辽阔。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正直,这与诗人的情感密切相关。修剪竹子时的冷淡态度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的无情和对美的遗忘,表现出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伯韶,号竹隐,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关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生活中,借竹桥的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修剪行为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人对自然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反映了自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头的“新篁故蒙丛”对比新旧竹子的生长,带出一种时间交替的感觉。杂草的遮蔽则暗示了自然生态中的复杂性与变化,草木丛生与人类的修剪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修剪行为的冷漠和对自然美的遗憾,使用“玉无际”作为水渠的比喻,既美化了景象,又反映了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篁故蒙丛:描绘新生竹子的活力与旧竹林的繁茂形成对比,表现时间的推移。
- 恶草刚荟翳:杂草的生长与竹子的繁茂共存,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 删薙似少恩:修剪竹子时的冷淡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缺乏情感。
- 成渠玉无际:水渠的美丽和无边无际的感受,暗示了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及其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渠比作“玉”,增添了景象的美感。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修剪行为被赋予了“少恩”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竹子与杂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代表自然的美好。
- 杂草:代表自然中的不和谐元素,反映环境的复杂性。
- 水渠:象征人对自然的改造,同时体现美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篁”的意思是: A. 旧竹子
B. 新生的竹子
C. 杂草
D. 水渠 -
“恶草刚荟翳”中的“荟翳”表示: A. 繁茂
B. 遮蔽
C. 修剪
D. 交错 -
诗人对修剪竹子的态度是: A. 热爱
B. 无情
C. 无所谓
D. 懊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张镃的《竹桥》,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壮阔的气势,而后者则关注细腻的自然变化和人对自然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