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白话文翻译:
这片荒野被蔓草覆盖,兰花和芝草独自扎根。各种声音多得不可胜数,唯独伯牙的琴声没有喧闹。当年高深的意境,世人无人能懂。钟期一见便知,山水之间的情感千秋万代都在流传。你应当保持清高的节操,薄待世俗的纷扰。
注释:
- 蔓草:指杂草,形容荒凉的野外环境。
- 兰芝:指兰花和芝草,象征高洁之品。
- 伯牙:古代著名的琴师,象征着高雅的艺术。
- 钟期:伯牙的知音,懂得他的音乐。
- 静节:指清高的品质和节操。
- 薄俗:形容对世俗的轻视和淡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示孟郊》写于孟浩然与好友孟郊之间的交往中,表达了对友谊、艺术与清高理想的追求。该诗反映出当时士人对于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鄙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开头以“蔓草蔽极野”描绘了荒凉的环境,似乎暗示着世俗的纷扰与无序。而“兰芝结孤根”则象征着少数高洁之人或艺术的存在,显示出在喧嚣中独立的精神。接下来的“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则通过伯牙的琴声与周围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真正的艺术与知音的稀缺。
诗中提到的“高深意”与“钟期一见知”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友情和艺术理解的追求,突显出知音难觅,心灵相通的珍贵。最后两句则是对孟郊的寄语,鼓励他保持清高的节操,超脱于世俗之上,体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期望与关怀。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蔓草蔽极野:描绘荒野的景象,象征世俗的纷扰。
- 兰芝结孤根:兰花独自扎根,象征高洁的品德和孤独的追求。
- 众音何其繁:形容各种声音的繁杂,象征社会的喧闹。
- 伯牙独不喧:伯牙的琴声独特而清幽,强调真艺术的稀有。
- 当时高深意:指当时的深刻情感与思想。
- 举世无能分:世人无法理解这种情感,表现出孤独的理想。
- 钟期一见知:钟期瞬间懂得伯牙的音乐,显示知音之难得。
- 山水千秋闻:山水间的情感千古流传,意味着艺术的永恒性。
- 尔其保静节:鼓励孟郊保持清高。
- 薄俗徒云云:贬低世俗的纷扰,强调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兰芝结孤根”暗喻高洁的人或艺术。
- 对仗:诗句采用工整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美。
- 反衬:通过“众音”与“伯牙”的对比突出其独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尚理想和真实友情的追求,同时对世俗的批判,鼓励友人保持清高的节操,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蔓草:象征世俗的杂乱与无序。
- 兰芝:象征高洁、独立的品德。
- 伯牙:象征真正的艺术与知音。
- 钟期:象征理解与共鸣的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蔓草蔽极野”中“蔓草”指的是: A. 花草
B. 杂草
C. 药草
D. 干草 -
“伯牙独不喧”中的“伯牙”是指: A. 一位画家
B. 一位琴师
C. 一位诗人
D. 一位书法家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世俗的赞美
B. 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C. 对友情的否定
D. 对自然的无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示孟郊》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王维的作品更加侧重于宁静的生活状态,而《示孟郊》则强调了理想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