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顶》
时间: 2024-12-29 17:2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望楚山最高顶
作者: 孟浩然 〔唐代〕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楚山最高峰所见的美丽风景。诗中提到,山水景色各有特色,襄阳的美景与会稽山的秀丽相映成辉。然而,眼前的楚山是最高的,作者以前从未攀登到过这座山。石壁看起来像是被刻削出来的,其他的山峰在它面前显得矮小。作者在晴朗明媚的天气里试图登高望远,但目光所及似乎无尽无边,远处的云梦山显得渺小,武陵的花也让人感到迷醉。最后,黄昏时分,骑马归去,月光映照着幽静的溪流。
注释:
- 山水观形胜:山水的景色如画,形态各异,胜景无比。
- 襄阳: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历史文化悠久。
- 会稽:地名,位于今浙江省,风景秀丽。
- 攀跻:攀登、登高。
- 石壁疑削成:石壁仿佛是被人刻削成的,形状奇特。
- 无端倪:看不到尽头,远方的景色似乎没有边界。
- 云梦:古代地名,今湖北省境内,指一片云雾缭绕的地方。
- 武陵:地名,古代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指花木繁盛的地方。
- 萝月:指挂在树藤上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深溪:指幽静的溪流,增添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以清新自然、情感丰富而著称。他的诗歌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登临楚山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登高望远的感受。楚山作为高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山水的变化则反映出诗人心境的丰富与自由。
诗歌鉴赏:
《登望楚山最高顶》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热爱。全诗在清新明快的语言中,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诗人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将楚山的高峻与周围山水的相对低矮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楚山的巍峨和壮丽。尤其在“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一句中,诗人以清澈明亮的天气为背景,表达了登高望远的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中的“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令人感受到一种恍若人间仙境的迷醉感。最后的“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则引入夜色,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归途图景,给人以深远的回味。整首诗不仅表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诗人那种超然物外、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水观形胜:山水的景色如画,形态各异,胜景无比。
- 襄阳美会稽:襄阳的美与会稽的秀丽交相辉映。
- 最高唯望楚:楚山是最高的,令人向往。
- 曾未一攀跻:我之前从未攀登到过这座山。
- 石壁疑削成:石壁看似是被雕刻出来的,形状奇特。
- 众山比全低:其他的山在它面前显得矮小。
- 晴明试登陟:在晴朗的天气中尝试登高。
- 目极无端倪:目光所及似乎没有尽头。
- 云梦掌中小:远处的云梦山显得渺小。
- 武陵花处迷:武陵的花让人迷醉。
- 暝还归骑下:黄昏时返回骑马归去。
- 萝月映深溪:月光照映在幽静的溪流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壁疑削成”,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 意象:使用“云梦”、“武陵”、“萝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幽静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山: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襄阳、会稽:代表了人文荟萃之地,暗示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
- 云梦、武陵:体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美丽,象征着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 萝月、深溪:营造出一种宁静、幽深的夜景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襄阳”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湖北省
B. 浙江省
C. 山西省 -
“石壁疑削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石壁自然形成
B. 石壁被人为雕刻
C. 石壁非常平坦 -
诗中“暝还归骑下”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 A. 太阳刚落山
B. 夜晚骑马归去
C. 清晨骑马出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更侧重于秋天的静谧之美。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与孟浩然的悠然自得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浩然诗集》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