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时间: 2025-01-19 16:45:12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白话文翻译:

在沙滩边,候车的官吏伫立,田间的农家与竹溪相连。
枫树林中,社日的鼓声响起,茅草屋里,午时的鸡鸣清晰可闻。
黄昏时分,喜鹊在丰收的禾田上喧闹,蝴蝶在秋天的草畦中飞舞。
驿楼旁,宫殿般的树木近在咫尺,疲惫的马儿一再嘶鸣。

注释:

  • 候吏:等候的官吏,负责接待旅客。
  • 沙际:沙滩边缘,指驿站靠近沙滩的地方。
  • 社日:民间社祭的日子,通常会敲鼓庆祝。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住房。
  • :喧闹、吵杂。
  • 疲马:疲惫的马。
  • 再三嘶:多次发出嘶鸣声,表现出马的疲惫和不安。

典故解析:

“社日”是古代民间祭祀的日子,通常在农历的特定日子举行,具有乡村社交与庆祝丰收的意义。诗中提及的“枫林”和“茅屋”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秋日景象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字梦兆,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风趣幽默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作品多涉及政治、社会和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天,可能是刘禹锡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写照,展示了农乡的宁静与美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乡村的景象,诗中蕴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友人的眷恋。开篇描绘候吏的形象,设定了诗歌的背景,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忙碌的氛围。在田家与竹溪的衔接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

接着,诗人用“枫林社日鼓”和“茅屋午时鸡”这两个意象,展现出乡村的生活气息和节日的热闹,传达出一种温暖的乡土情怀。而“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描绘了生机勃勃的秋日景象,表现出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感情。

最后,诗人在“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中,表达了送别时的沉重心情,驿楼和宫树形成了对比,既有乡村的宁静,又传递出离别的忧伤。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使读者体会到秋日的美好与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候吏立沙际:描绘了在沙滩边等候的官吏,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2. 田家连竹溪:展现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田野与竹溪相连,生机勃勃。
    3. 枫林社日鼓:枫树林中的节日氛围,鼓声响起,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4. 茅屋午时鸡:茅草屋中的鸡鸣声,传递出乡村生活的平静与安详。
    5. 鹊噪晚禾地:黄昏时分,喜鹊在禾田上喧闹,表现出丰收的喜悦。
    6. 蝶飞秋草畦:蝴蝶在秋草间飞舞,描绘出秋天的美丽。
    7. 驿楼宫树近:驿楼与树木近在咫尺,形成了对比,暗示离别的情感。
    8. 疲马再三嘶:疲惫的马儿多次嘶鸣,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与悲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疲马再三嘶”,赋予马儿以情感,使得离别的情感更加鲜明。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乡村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惆怅。

意象分析:

  • 候吏:象征着等待与离别的情感。
  • 竹溪:代表自然的生机与乡村的恬静。
  • 枫林: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丰收的喜悦。
  • 茅屋:体现了乡村的朴素与温暖。
  • 鹊噪与蝶飞:描绘了生动的秋日景象,增添了诗的活力。
  • 驿楼与疲马:传达出离别前的沉重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社日”指的是什么?
    A. 农历新年
    B. 民间祭祀的日子
    C. 春节
    D. 中秋节

  2. “茅屋午时鸡”中的“午时”指的是哪个时间?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D. 深夜

  3. 诗中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热爱与珍惜
    C. 厌恶
    D.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两首诗都涉及到送别与自然景象,刘禹锡侧重于乡村的秋日气息,而白居易则通过对草的描绘表现离别的感伤。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