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04 10:33:13

吴起弃骨肉,用释鲁君疑。

萧何买田宅,更要汉祖知。

结绳可息争,书契计已痴。

反覆者人心,周防良足悲。

曾参杀人谤,三至母信移。

君臣不易逢,终始贵难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起弃骨肉,用释鲁君疑。
萧何买田宅,更要汉祖知。
结绳可息争,书契计已痴。
反覆者人心,周防良足悲。
曾参杀人谤,三至母信移。
君臣不易逢,终始贵难离。

白话文翻译:

吴起为了理想抛弃了亲情,让鲁君对他产生疑虑。萧何通过买田宅来安定生活,但依然希望汉祖能够知晓他的贡献。结绳的方式可以暂时让争斗停止,而书契的约定却显得愚蠢和无用。人心是反复无常的,周防的设防让人感到悲哀。曾参因为杀人而被人谤言,三次去见母亲,最终母亲对他的信任也改变了。君臣之间的相遇不易,始终保持忠诚和信任更是难上加难。

注释:

  • 吴起: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因其治军严厉而被称为“弃骨肉”。
  • 萧何:汉初的政治家,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买田宅。
  • 结绳:古代用结绳记录事项,象征简单的约定。
  • 书契:使用书面契约,象征复杂的法律关系。
  • 反覆者人心:人心的变化无常。
  • 周防:指周边的防备,象征外界的威胁和悲哀。
  • 曾参:孔子的弟子,因杀人事件而受到谤责。
  • 君臣: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清,号天放,宋代诗人,主要活跃于南宋时期。他的诗作以豪放著称,常表现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与批评。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之时,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权力斗争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于君臣之间信任关系的脆弱。

诗歌鉴赏:

《杂兴》是张镃对人性与政治关系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的吴起与萧何,代表了历史上为了权力而牺牲个人情感的典型人物。吴起的抉择让人心生疑虑,萧何则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寻求生存的安稳。

在结绳与书契的对比中,诗人揭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和约定的无效。结绳的简单与书契的复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渐行渐远。而对曾参的提及,则更是强调了人心的反复,甚至是家人之间的信任也可以因外界事件而动摇。

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历史人物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关系的脆弱,让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是多么的难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起弃骨肉:吴起为理想抛弃亲情,表现出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无情。
  2. 用释鲁君疑:让鲁国的君主对他心生疑虑,反映出权力斗争中的不信任。
  3. 萧何买田宅:萧何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务实措施。
  4. 更要汉祖知:希望汉祖能意识到他的贡献,显示出对权力的依赖。
  5. 结绳可息争:用简单的方式可以暂时解决争斗。
  6. 书契计已痴:书面约定显得愚蠢,反映出复杂关系的无奈。
  7. 反覆者人心:人心的变化无常,令人心痛。
  8. 周防良足悲:周边的防备让人感到悲哀。
  9. 曾参杀人谤:提到历史事件,彰显人心的反复。
  10. 三至母信移:母亲对曾参的信任因谤言而改变,揭示家庭关系的脆弱。
  11. 君臣不易逢:君臣之间相遇不易。
  12. 终始贵难离:始终保持忠诚与信任是极其困难的。

修辞手法:

  • 对比:结绳与书契的对比,突显人际关系的复杂与简单之争。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强诗歌的深度与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反映了人性之复杂与社会关系之脆弱,强调了信任和忠诚在政治与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起:理想与牺牲。
  • 萧何:生存与权力。
  • 结绳:简单的信任。
  • 书契:复杂的约定。
  • 曾参:家庭与信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起为理想抛弃了什么?

    • A. 朋友
    • B. 骨肉
    • C. 财产
  2. 萧何希望谁能知晓他的贡献?

    • A. 朋友
    • B. 汉祖
    • C. 自己
  3. 结绳象征什么?

    • A. 复杂的关系
    • B. 简单的信任
    • C. 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人性思考。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杂兴》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都涉及对历史和人性的深思,但张镃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脆弱,而王安石则强调个人理想的实现。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 《古代诗词鉴赏》:涉及诗歌分析和解读的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