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 其一》

时间: 2024-12-29 18:27:17

主人卜昼众欢浓,今孟尝君岂易逢。

涨水已堪航别港,宿云何必帽前峰。

三千客各闻风至,一曲湖胜裂地封。

小试此翁开济手,不妨行乐不妨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和 其一
作者: 刘克庄

主人卜昼众欢浓,今孟尝君岂易逢。
涨水已堪航别港,宿云何必帽前峰。
三千客各闻风至,一曲湖胜裂地封。
小试此翁开济手,不妨行乐不妨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欢快的聚会场景,主人在正午时分设宴款待客人,仿佛孟尝君那样的高朋满座,然而这样的机会又岂是常有的呢?涨潮的水已经适合航行到别的港口,而在云层之上又何必刻意停留在前面的峰顶呢?三千位客人都听闻了这个盛会而前来,而一曲优美的湖畔音乐仿佛能够撕裂这片大地的封印。诗人试试用自己的才能来帮助大家,既可以欢歌畅饮,也可以辛勤耕作,何乐而不为呢?

注释:

  • : 占卜、预测,古时常用于选择吉日。
  • 孟尝君: 指孟尝君田光,战国时期著名的门第高雅、士人众多的人物。
  • 涨水: 水位上涨,表示船只可以航行。
  • 宿云: 指停留的云。
  • 帽前峰: 比喻停留在高处,意指不必固守原地。
  • 三千客: 指许多宾客,形容聚会的热闹。
  • 湖胜: 指湖边的美好景致,音乐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诗人,山水诗和豪放词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工整的对仗和生动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二和 其一》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聚会、风雅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聚会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的士人文化和社交风尚。

诗歌鉴赏:

这首《二和 其一》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欢快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整首诗通过描绘聚会场景,以孟尝君为引,表现出在欢声笑语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热情。诗人在描绘场景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通过“涨水已堪航别港”的比喻,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流动性,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快乐时光。

在诗中,刘克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农耕生活的尊重,强调了“行乐不妨农”的思想。欢乐与勤劳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在生活中达到一种平衡。诗的最后一句更是将生活的哲理提升到了一种理想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主人卜昼众欢浓:诗人描绘了主人在正午设宴,众人欢聚一堂的情景。
  2. 今孟尝君岂易逢:提到孟尝君,强调这样的人才和聚会机会是难得的。
  3. 涨水已堪航别港:暗示时刻变迁,水涨船高,可以启程去新的地方。
  4. 宿云何必帽前峰:表达不必拘泥于高处的云,生活应当灵活变通。
  5. 三千客各闻风至:形容聚会热闹,宾客如云。
  6. 一曲湖胜裂地封:音乐美妙,能够打破常规的界限,带来新的感受。
  7. 小试此翁开济手:表示诗人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他人。
  8. 不妨行乐不妨农:劝诫大家享乐与耕作可以并存。

修辞手法:

  • 对仗: 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工整,展现出对仗的美感。
  • 比喻: “涨水已堪航别港”暗示人生的流动性,传达出生活的哲理。
  • 排比: 多次使用“何必”、“不妨”等,增强语气的肯定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强调珍惜当下的欢乐时光,同时也不忘勤劳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主人: 代表着社交和热情的气氛。
  2. 孟尝君: 象征着高雅的士人文化和理想的交友关系。
  3. 涨水: 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
  4. 云、峰: 自然景象,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孟尝君”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孟尝君田光
    C. 孟尝君王莽
    D. 孟尝君屈原
    (答案:B)

  2. 诗中“涨水已堪航别港”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A. 时光流逝
    B. 生活的静止
    C. 不必前行
    D. 生活的单调
    (答案:A)

  3. “不妨行乐不妨农”体现了什么思想?
    A. 享乐主义
    B. 劳逸结合
    C. 忽视工作
    D. 人生无常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同样表现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交融。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二和 其一》和陶渊明的《饮酒》,可以看出刘克庄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交与聚会的热闹气氛,而陶渊明则更强调隐逸与自然的宁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各自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刘克庄诗文研究》
  4. 《古诗词鉴赏辞典》
  5.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