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常卿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49:05

幼共从师长五年,暮龄彼此各华颠。

我辞台斗先还笏,君望蓬莱忽引船。

差胜于朝于市者,相携某水某丘边。

老儒未至忘情地,便是瞿聃亦泫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陈常卿二首
作者: 刘克庄

幼共从师长五年,
暮龄彼此各华颠。
我辞台斗先还笏,
君望蓬莱忽引船。
差胜于朝于市者,
相携某水某丘边。
老儒未至忘情地,
便是瞿聃亦泫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挚友陈常卿的怀念。回想起与他一起从师学习的五年时光,如今两人都已老去。作者在台斗中辞别先行返回,而陈常卿则向往着蓬莱仙境,仿佛在无意中启程。两人虽不如朝市之间那样亲密,却依然相携于某条小水流,某个山丘边。即便老儒未曾到达忘情之地,像瞿聃那样的智者也会泪流满面。

注释:

  • 幼共从师长五年:指年轻时一起向老师学习五年。
  • 暮龄彼此各华颠:指两人都已年老,风华已逝。
  • 我辞台斗先还笏:作者在台斗中辞别,意味着正式告别,先行回去。
  • 君望蓬莱忽引船:指朋友向往蓬莱,象征着理想和追求,忽然启程。
  • 差胜于朝于市者:说两人间的情谊胜过朝市之间的交往。
  • 老儒未至忘情地:老儒是指年长的知识分子,未能达到忘却情感的境地。
  • 便是瞿聃亦泫然:指即使是瞿聃这样的大智者也会流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廷灿,号雪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政治家,以诗文见长,尤其对古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 创作背景:写于刘克庄与友人陈常卿分别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友情的珍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追忆,更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回忆与友人共同学习的时光,塑造了深厚的情谊。诗句中的“幼共从师长五年”一方面描绘了友谊的根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随着岁月的流逝,二人已然年老,彼此间的情感愈发醇厚,正如诗中所言“暮龄彼此各华颠”。
在对比中,作者提到自己的先行与友人对理想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用“差胜于朝于市者”来形容两人之间的情谊,反映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友谊,真正的友谊并不在于频繁的交往,而在于心灵的契合。
最后,诗中提到的“老儒未至忘情地,便是瞿聃亦泫然”更为整首诗增添了哲理的深度,表达了对人生感悟的共鸣,让人在感慨之余也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幼共从师长五年:回忆年轻时的共学习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友情。
    2. 暮龄彼此各华颠:感叹时间无情,二人都已年老。
    3. 我辞台斗先还笏:自己辞别,意味着告别与离开。
    4. 君望蓬莱忽引船:朋友向往理想的生活,暗示着追求与憧憬。
    5. 差胜于朝于市者:强调彼此情谊的珍贵,超越了日常交往的浅薄。
    6. 相携某水某丘边:描绘在某个特定地点的温情画面。
    7. 老儒未至忘情地:反映老人的智慧与情感的纠结。
    8. 便是瞿聃亦泫然:将朋友的情感与古代智者的情感相提并论,强调友情的深厚。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抒情等手法,通过对友谊的回忆和对比,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 水与丘:象征着友谊的纯净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
  • 台斗与蓬莱:分别象征着现实与理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刘克庄在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生活
    • C. 友谊
    • D. 年龄
  2. 诗中强调的友情比什么更珍贵?

    • A. 朝市的交往
    • B. 家庭的关系
    • C. 兄弟之情
    • D. 时间的流逝
  3. “便是瞿聃亦泫然”中的瞿聃指的是: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智者
    • C. 一位历史人物
    • D. 一位朋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均涉及友情与人生感悟的主题。

  • 诗词对比:与王维的《送别》对比,刘克庄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友人过往的回忆,而王维则更强调别离的感伤。两者都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但角度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