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翥游江外》
时间: 2025-01-19 16:4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翥游江外
岑参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
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
匹马关塞远,孤舟江海宽。
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
砧净红鲙落,袖香朱橘团。
帆前见禹庙,枕底闻严滩。
便获赏心趣,岂歌行路难。
青门须醉别,少为解征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我们相识大约十年,然而我见到你却只有一次。你家境贫寒,官职也不高,秋霜来临时你穿的衣服仍然单薄。我感到惆怅,秋草已经枯黄,芳华已逝,岁月渐渐走向尽头。我们不妨去寻找那条通往沧洲的路,远远指向吴地的云端。骑着马去关塞的路途遥远,乘着孤舟在江海的宽广中漂流。夜晚我在楚地的湿气中入睡,早晨吃饭时感到湖山的寒意。砧板上红鲙鱼已经被切落,衣袖中散发着朱橘的香气。船帆前可以看到禹王庙,枕边听见严滩的水声。这样的情景让我心中愉悦,路途的艰难又算得了什么?青门外我们要尽情喝酒告别,不必再为征途上的鞍马而烦恼。
注释:
- 相识应十载:指两人相识的时间大约有十年。
- 见君只一官:表示两人见面次数少。
- 家贫禄尚薄:指对方家境贫穷,俸禄也不丰厚。
- 霜降衣仍单:秋霜来临时,衣服仍然单薄。
- 惆怅秋草死:感到伤感,秋天的草已经枯死。
- 且寻沧洲路:提议一起寻找去沧洲的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门,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疆的壮美和士人的豪情,风格豪放、奔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岑参任职于边塞时期,表达了对朋友李翥即将出游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送李翥游江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送别诗。诗中既有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有对生活无奈的叹息。开篇以“相识应十载”引入,直接点明了两人相识的时间,显示了情谊的深厚,但接下来的“见君只一官”则透露出现实的无奈,朋友之间的联系因官职和生活的忙碌而显得疏远。
接下来的几句,岑参通过“家贫”“霜降衣仍单”等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生活困境的同情,情感更加深厚。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从个人情感转向自然,借秋草的凋零与岁月的流逝,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则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探索精神,虽然生活艰难,诗人仍对未来充满希望,愿意与朋友一同追寻美好的事物。后面的描写“夜眠楚烟湿,晓饭湖山寒”,通过细腻的生活细节,进一步传达出一种在自然中与朋友共同经历的温馨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岑参的深厚诗歌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十年的友谊却只见过一次,表明了两人关系的生疏。
- 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朋友生活困苦,衣着单薄,引发诗人的同情。
- 惆怅秋草死,萧条芳岁阑:秋天草木枯死,暗喻青春的逝去,带来惆怅之感。
- 且寻沧洲路,遥指吴云端:希望共同去探索未来,指向美好的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草死”比喻人生的无常。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对生活的感慨及对未来的希望,情感基调复杂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草: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时间的流逝。
- 沧洲:代表着自由与希望的去处。
- 朱橘: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见君只一官”是什么意思?
- A. 朋友官职高
- B. 朋友见面次数少
- C. 朋友家境富裕
- 答案: B
-
“霜降衣仍单”反映了什么?
- A. 生活富裕
- B. 家境贫寒
- C. 秋天来临
- 答案: B
-
“且寻沧洲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绝望
- B. 对未来的希望与探索
- C. 对友人的遗憾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岑参的《送李翥游江外》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展示了对自然的描写与人生感悟,前者更侧重于友谊与生活的困境,后者则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和人生的豪情,二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岑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