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石鼓山岁寒寮寄梅叟师》

时间: 2025-01-04 08:53:37

树婆娑,山迤逦。

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

凉处栏干宜独倚。

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

对岩花,临涧水。

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

为问真机何处是。

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婆娑,山迤逦。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凉处栏干宜独倚。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对岩花,临涧水。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为问真机何处是。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

白话文翻译:

树木在风中摇曳,山势蜿蜒起伏。钟声伴随着绿色的山带,流淌到帘幕底下。在凉爽的地方倚靠栏杆刚好合适。古老的佛龛前,一粒灯光呈现出紫色。面对岩石上的花,依着涧边的水。耳朵和眼睛都感到清新舒适,就像坐在春风里。想问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呢?不被尘世的愁苦所困,似乎可以接近天空。

注释:

  •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 迤逦:蜿蜒的样子,形容山势的延绵。
  • 绿带:指绿色的山带或树木。
  • 古佛龛:古老的佛教供奉处。
  • 一粟灯光紫:一粒灯光照射出紫色,形象地描绘了光线的感觉。
  • 真机:真正的道理或机缘。
  • 连天未:似乎可以接近天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蘅,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沉思与人生态度,风格清新脱俗,常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个人情感及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其在石鼓山的岁寒寮,寄托了对梅叟师的思念与敬仰。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诗人对人生哲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

这首《苏幕遮》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把读者引入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开头的“树婆娑,山迤逦”,通过形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动与静的和谐,令人在心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接下来的“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不仅描绘了景致,更通过钟声的渗透,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而“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则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宗教的思考,灯光的紫色象征着神秘与智慧,诗人在此时似乎在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启发。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真机”的追问,回归到对内心的探寻。最后一句“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将诗人的心态升华,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与洒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树婆娑,山迤逦:描绘自然景观,树木摇曳,山势绵延,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画面。
  2. 绿带钟声,流到帘波底:钟声伴随着绿意,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安宁。
  3. 凉处栏干宜独倚:在凉爽的地方独自倚靠栏杆,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思索。
  4. 古佛龛前,一粟灯光紫:古老的佛龛前,仅有一盏灯光闪烁,象征着智慧与宗教的思考。
  5. 对岩花,临涧水:与自然亲密接触,花与水的结合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6. 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形容环境的清新愉悦,让人感到舒适。
  7. 为问真机何处是:追问人生的真谛,表现出哲理思考。
  8. 不著尘愁,可近连天未:表达超然的心态,似乎可以接近天空,象征着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耳目清和”,将感官的舒适比作春风,增强了诗的感受力。
  • 拟人:树的婆娑摇曳,赋予了自然以生命的灵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层次分明,形成对仗工整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探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生命。
  • :象征稳重与永恒。
  • 钟声:象征宁静与思考。
  • 灯光:象征智慧与启迪。
  • :象征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树婆娑”描绘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树木摇曳
    • B. 风吹草动
    • C. 山高水长
  2. “为问真机何处是”中的“真机”指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事物
    • B. 人生的真谛
    • C. 自然的法则
  3. 诗人通过“耳目清和,如坐春风里”想表达怎样的感受?

    • A. 舒适的心情
    • B. 忧伤的情绪
    • C. 疲惫的状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壮丽与雄浑,表现出诗人对伟大自然的敬畏。
  • 李白《庐山谣》: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情感更加奔放,展示了浪漫主义的特点。

参考资料:

  • 《刘蘅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